纪录片《中国》第三季播出时间

| 艺洁

纪录片《中国》第三季播出时间

纪录片《中国》第三季将在10月1日19:30播出。

纪录片《中国》介绍

《中国》是湖南卫视、芒果TV、北京伯璟文化联合出品的人文历史纪录片,由李东珅和周艳担任总导演。该片再现华夏历史切面,挖掘古代中华文明中对今日中国社会最具深远影响的人与故事,回溯中华文化渊源,为观众呈现悠悠千年古国的精神图腾。

《中国》不同于以往将视角聚焦于某个朝代或是某段时间的历史纪录片,将重点讲述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体现出每个时代不同的精神主题,再现自中华文明起源到新中国成立的浩瀚历史图景。

《中国》在制作方面选择了去剧情化、纯纪实的表现形式 [5] ;在叙事上,放弃传统纪录片的线性结构,采用从中间打开和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在呈现方式上则利用了场景模拟、角色出演、故事讲述、自然风光等,将当时的历史深入浅出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纪录片《中国》讲什么

一,丰富的知识性。

《中国》第二季目前已经播出了四集内容,第一集讲李白、杜甫,第二集讲宋之美学。

李杜文章千古,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纪录片的功课足够专业,发掘很深、知识储备很厚,娓娓道来诗人和时代的故事。

对于没有相关专业学科背景的观众来说,无疑是很有裨益的知识吸收、能量充电。

第三集讲大元王朝的建立,第四集则讲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关汉卿。

纪录片中出现的人名,忽必烈、关汉卿、朱熹等等,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毕竟,这都是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鼎鼎有名的人物。

但忽必烈受藏族哪些影响?他身边的汉人官僚们,又为他构建了什么样的蓝图?

蒙族、藏族、汉族,如何在融合中发展?

上述问题恐怕未必属于“妇孺皆知”的范畴。

《中国》纪录片的好看,首先就在于知识的渊博,纵横文史领域、细细讲来每一集都很耐看。

二,非虚构的故事性。

我们知道这是纪录片,所讲述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是史实。

一言以蔽之,“非虚构”。

有意思的是,内容素材虽然是非虚构的、非“故事性”的,《中国》的讲述方式却是很有趣有意思的“讲故事”式的。

娓娓道来,不生硬、不教条、不枯燥。

在准确传递客观知识的同时,兼顾趣味性和美感,效果很好。

再比如,其中讲到关汉卿生活的年代、科举考试制度在北方还没有恢复,讲到他们这一代文人和宋朝文人处境大不同。

此后,安排了一出关汉卿“围观”朱熹等大儒的画面。

所有观众都知道,元朝的关汉卿和宋代的朱熹出现在同一画面中,这是艺术手法(不会干扰正确认知);

但就是通过这种在场的手法,将他的神往之情,表现得非常具象,很有感染力。

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充分调动声光电等多种元素和手法,再条分缕析引人入胜。

三,可看性。

毫无疑问,《中国》如此受欢迎,一是因为丰富的内核、饱满的肌理,二是因为“好看”。

纵使单从娱乐角度、从节目的角度来衡量,这也是一部好看的作品。

纵使没有被强烈的求知意图所驱动,仅仅想在电视机前消磨时间,这部纪录片也不会让人失望。

相反,还会带来更多附加惊喜。

纪录片如何讲故事

一、主体框架

美国著名编剧悉德・菲尔德在《电影剧本写作基础》中指出:“每个故事都有一个明确的开端、中段和结尾”,故事开端建置故事设置悬念、故事中段引入戏剧冲突展开故事、故事结尾将故事推到高潮并引向结局。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三幕式框架的时长大致按25%、50%、25%的比例进行分配。比如1本40分钟的片子,前10分钟为开头部分,20分钟为中间部分,最后10分钟为结尾部分。这样的安排更加符合观众的收看心理,可以使观众的情感体验最大化。纪录片要讲好故事,可以借鉴电影“三幕式”的框架样式,精心构思、巧妙编排,使我们的故事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篇,出人意料、跌宕起伏的中段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

二、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对人物、事件的组织安排,是纪录片的故事架构和谋篇布局。一部纪录片是否好看,不仅取决于故事本身,也取决于如何选取和组合素材。叙事结构就像一座房子的框架,故事能否讲得足够吸引人,叙事结构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只有框架搭得好,才能把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

1、常规线性叙事。即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束的正常时间顺序来讲述的一种叙事结构,其特点是:脉络清晰,衔接有序,层层递进。

2、倒叙式叙事。即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精彩的情节放在开篇,再按事件本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事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打破了常规的时间顺序,开篇就设置悬念,再用环环相扣的情节,步步深入、层层揭秘。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不断设谜,再剥笋式释疑,充分吊起观众的“胃口”。如:纪录片《传奇故事》就大量采用了倒叙式叙事手法,悬念迭起。纪录片《百年严复》也是采用倒叙的方式,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开场,提出了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的疑问,迅速引起观众思考,从而引出故事的主人公。

3、多线性平行叙事。即多条故事线并存的叙事结构,片子大多由几个小故事串联在一起,各自成章,但又因为一个共同的主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其特点是打乱了时间顺序,多采用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方式,让多条故事线交织在一起展开故事。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采用的就是平行多线叙事的策略,用大跨度的编排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将碎片化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展现美食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大型纪录片《钱塘江》也巧妙地运用平行叙事的手法。

三、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主体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在具体的作品中体现为叙事人称的不同选择,简单地说就是指讲故事的切入点。纪录片要“讲好故事”,离不开叙事视角的精心选择。理论界对叙事视角的研究已经很多,根据视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全知视角(零视角),用人称来表述可以分为: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纯客观视角(无人称)。叙事视角的选择不仅关系到一部作品的叙事风格,还直接影响纪录片的整体效果,比如,重大政论类纪录片更加适合采用纯客观视角(无人称),突出其权威性;问题调查类的纪录片则更适合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强调的是对问题的观察和讲述。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只有选取恰当的叙事视角,才能将故事讲得更富有吸引力。

1、第一人称视角(内视角)。即作品中的人物既是叙述者又是参与者(叙事者=人物)。其优点是:叙述者兼角色的双重身份带有一种天然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容易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感觉,也更容易让观众走进故事。如:纪录片《圆明园》就是以郎世宁等外国传教士的第一人称视角进行解读。国家地理探索频道的一些灾难纪录片和央视《探索・发现》栏目的推理调查类纪录片也多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强调现场感。另外像国家地理探索频道的《世界致命动物》、央视的《走遍中国》等动物类纪录片、游记类纪录片,也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来讲故事。

2、第三人称视角(外视角)。即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叙事,是当前纪录片中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式。其特点是:作品以第三人称“他者”的立场观点和口吻语气来讲述故事。它的优点是纪实风格强烈,比第一人称对事实的描述更客观、更有说服力,同时,叙述者“躲”在人物或事件的背后,也可以更好地展开叙述、推动情节发展。如:2016年最具影响力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没有采用宏大的叙事策略,而是用直观、生动的第三人称视角,平实地记录了文物修复过程和修复大师们的日常工作。大多数历史人文纪录片都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叙事。

3、全知视角(零视角)。全知视角是最常见也最自由的一种叙事视角,在全知视角下,叙事者掌握人物、故事的一切前因后果,叙事中不受任何视角的限制,可以跨越时空“讲解”观众一切想知道的答案。全知视角叙述最大的优势是:视线开阔,非常适宜表现时空跨度大的题材。如: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国家地理系列纪录片《超级工厂》,采用的都是全知视角叙事。

四、叙事手法

纪录片本质上是一种影视艺术作品,如何更好地运用影视作品的各种叙事手法,把故事讲得更精彩,是一部纪录片能否成功的关键。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有很多,概括起来,最常见的、运用最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巧设悬念。“悬念”是指观众对作品中人物、情节发展的一种期待和探究,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吊胃口”和“卖关子”,巧妙设置悬念已经成为纪录片讲好故事的一大法宝。设置悬念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倒叙设悬念、疑问设悬念、省略设悬念、巧合设悬念、比较设悬念等等,北京卫视纪录栏目《档案》就是巧妙运用悬念来讲故事的典型范例。毋庸置疑,只要我们善于巧设悬念讲故事,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突出矛盾冲突。“戏剧的本质就是冲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故事就不可能向前推动,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故事。矛盾冲突涉及的面很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理想和现实之间、个人与时代之间……矛盾冲突之间的对比反差越大,对观众的吸引力就会越强。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从一些普通、平凡的人或事上,发现矛盾、放大矛盾、突出矛盾,从而增强纪录片的故事性。

3、捕捉动人细节。细节是指人物或事件最细微的部分和环节,是构成人物性格、事物本质的最小的元素。如果说纪录片是一幢高楼,细节就是那些砖块,“文章贵乎真情,细节打动人心”,那些动人的细节往往是纪录片中最能打动人心的。纪录片要讲好故事,就需要我们练就一双善于捕捉细节、发现细节、渲染细节的眼睛,去发现人物或事件中那些真实朴素、生动感人的闪光点。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来展现文物修复的细节,此外,片中还穿插了许多动人的小故事,比如在故宫里骑车、打杏子、逗猫、抽烟……等等,正是这些生动细节和温暖小故事的成功组合,使它更接地气,这也是它能够迅速走红的主要原因。

中国纪录片排行榜前十名

10、《敦煌》

这部纪录片拍的太好了,对于我这种一直向往敦煌但是又没有去过的人来说,也如同现场游览一般,经历了一次心灵和大脑的洗礼。洞窟,壁画,雕塑,经卷,历经千年时光沉淀,浓缩着中国的历史文化。虽然影片不少地方浅尝辄止、不同的编导和撰稿让影片前后风格显得割裂,但当看到那些精美的壁画、生动鲜活的形象、致死保护古迹的工作者,还是深深为之感动。

9、《楚国八百年》

非常棒的纪录片,无论是动画、场面,还是解说词都堪称完美。一部楚国史,近似于整部春秋战国史,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楚国,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楚国的凤鼓真是灵动又优雅,对应着考古发现里楚国贵族的墓葬发掘一起看,让人印象深刻。

8、《复活的军团》

很古老的纪录片,但是看了很多遍。品味出纪录片的无限魅力,复活的军团,让我走近了那个久远的神秘时代,通过文物出土证实了史记中提到的很多还是比较真实的。而且专家们通过文物对历史的猜测我觉得也都很有说服力。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五集中提到出土的竹简,让我们有了和两千多年前古人隔空的对话,了解他们作为普通人的生活,这种感觉真的太奇妙了!

7、《从秦始皇到汉武帝》

扮演秦始皇的演员太合适了,霍去病的扮演者虽然好看,但是没有《汉武大帝》里的意气风发,不够贴合霍去病。纪录片质量很高,特效、音乐、布景、旁白、演绎都很好。虽然没有台词但是还是很触动人,或许也有旁白和配乐的功劳,展现了一个个生动有血有肉的帝王形象。

6、《大明宫》

大明宫是是一部唐代史,从玄武门之变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再到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再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面到安史之乱逐步走向衰落。特效的质量很不错,演员选得非常合适,片尾曲的旋律和歌词至今记忆犹新,仿佛身临其境穿越那时的盛世。喜欢这种浓厚历史情怀的纪录片。

5、《 神秘的西夏》

作为纪录片感觉还是不够客观。但是拍得十分用心,配乐、选角和服化道都很好,尤其喜欢片尾曲。西夏文明的确是一段灿烂而悲壮的民族史诗,有几处都禁不住落泪。很感动,演员把历史人物诠释的淋漓尽致,唯一不足就是从第七集开始疯狂注水,后面几集内容不够翔实,就只能不断重复剪辑,有点可惜了。

4、《河西走廊》

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中国的历史本就是跌宕起伏的,河西走廊更是如此。用心的服化道,演员的选择,都非常优秀。开篇的音乐宏达且悠远,非常有西北风格。唯美大气的历史画卷。驼玲声声渐远,商贾熙熙散去,沙漠,余辉,天地苍茫,仿佛仍然在用迎接的姿态怀抱彼时的繁荣熙攘。

3、《玄奘之路》

这部纪录片真的看得感动落泪了,场景的真实和人物的有血有肉,仿佛真的回到了大唐,见证玄奘的一生,从一个聪慧的孤儿,到游历一百多个国家的探险家,外到弘扬佛法的大唐高僧,看到了他为了追求理想所付出的努力。一生只做了一件事,研究和弘扬佛法,玄奘真的太令人敬佩了。

2、《大国崛起》

在大一的时候看过了《大国崛起》,并不完整的看了一下。当时只是觉得很有意思,了解很多以前并不知道的东西。从人类历史来看也没有一个种族、民族、国家,一种文明、文化能够在贯穿整个历史的进程中居于不可撼动的统治地位。盛极而衰的法则真可谓屡试不爽!

1、《中国通史》

这部历史不仅仅是描绘帝王将相,也将很多篇章留给了文化、民族以及社会变迁,让历史更加五光十色起来。看的过程,感叹山河壮阔,对开拓者的艰辛与伟大,也有对守业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与难过。一百集的长度很长,但纵观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只能是概览通讲,即便是这种情况,也很难过目不忘。

8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