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心得感悟

| 新华

苏东坡传心得感悟篇1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苏东坡传心得感悟篇2

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近来一鼓作气读完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苏东坡传》——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很久没有这种欣欣然而“一饮而尽”之酣畅感了。《苏东坡传》,非简单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

苏东坡也好,林语堂也罢,都是他们所在的时代响当当的人物。苏的魅力和锦绣诗词流传千古,而林的小说、文章、学问也拥有近现代数一数二的力量和感染力。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苏东坡的一生精彩绝伦,独一无二,正如书中所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观其一生,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平易近人,一生交友无数,即使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其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

苏东坡传心得感悟篇3

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近来一鼓作气读完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苏东坡传》——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很久没有这种欣欣然而“一饮而尽”之酣畅感了。《苏东坡传》,非简单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

苏东坡也好,林语堂也罢,都是他们所在的时代响当当的人物。苏的魅力和锦绣诗词流传千古,而林的小说、文章、学问也拥有近现代数一数二的力量和感染力。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苏东坡的一生精彩绝伦,独一无二,正如书中所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观其一生,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平易近人,一生交友无数,即使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其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

苏东坡传心得感悟篇4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淌的华彩;

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洒的旋律;

他用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

人如其文,苏轼是一杯清茶,他将伴我一生。苦涩中遮不住的淡香溢出翠玉般的碧壶,沁满心田,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也是“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哀思。这种苦涩的思念被寄予给一杯清茶,被寄托给一轮明月。淡的相思,浅浅的哀愁无需言语,沉郁便是所有。

苏轼是一江碧水,他将伴我一生。掩饰不住内心的寂寥,倾诉不尽“高处不胜寒”的苍凉。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鬓发几百之际,故人不在,源于内心的寂寥。埋葬,便是所有。

苏轼在他用文字编织的梦幻中遨游,在他用诗堆积的象牙塔中放纵。“浮游天地间”“放浪形骸外”是他全部思念的凝结点,是里程牌,是伴我一生的人生。

回首苏轼,我无语。因为我正在用心和他作超然物外的风流。阅读苏轼,品位苏轼,我终于明白,一切痛苦只是过眼云烟,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如茶,伴我一生让我平淡;

苏轼如水,伴我一生让我宁静。

苏轼:我心中的'永恒!

苏东坡传心得感悟篇5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明白苏东坡原先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仅有他自我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我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坚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先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1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