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点临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是2011年10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雷·库兹韦尔。该书讲述了智能问题的数据结构及实现的算法,人工智能的应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奇点临近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以生物医学和计算机信息学为基础,结合心理学、哲学宗教、社会学、天文物理学,大胆地预言了人工智能的奇点将至,并展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人类文明产生巨大的影响。全书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和高深难懂的公式,最让人崩溃的是,翻译略显晦涩,语法错误也很致命,必须翻阅原文才能理解,给阅读带来不少障碍。
人工智能是当下争论最多的议题,霍金也一直警告,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灭亡。人工智能的危险,大致可从两个层面来分析。
从社会生活层面分析,人工智能的危险不外是替代人类的大部分工作,导致人类失业,乃至一无用处。无所事事的人类,和完美的人工智能相比,将沦落为废物。在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上,贫富之间的差异将越来越大。此间的强烈反差,必然导致人类激烈的抵触。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没有完美的人工智能,社会也一直存在另一种接近完美的生物——人类精英分子。从出生到教育到社会地位,人类精英分子犹如神一样的存在,主宰着整个世界的走向,头顶金灿灿的光环,同样将普罗大众闪得无法直视。当然,也有某些国家一直宣传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但是你信吗?人类抵触完美的人工智能,本质和抵触完美人类精英一样,面对着无法逾越的阶级鸿沟,既绝望,又妒忌。由此看来,该层面的危险,实际上并未能给人类带来重大危险。难道阶级的鸿沟,不是一直存在着?恰好因为阶级鸿沟的存在,人类奋斗的驱动力才得以一代一代地持续。毕竟,如果此生无望,谁不希望下一辈能出人头地?精英分子和普通百姓的人生道路,犹如两条平行线,全世界都毫无例外。唯一不同的是,有些国家在平行线之间设置了些通道,好让普通百姓能在阶级间流动,保证了一定程度上的公平。而在某些国家,平行线之间似乎没有任何通道,直楞楞地横亘在人与人之间,从出生到死亡,没有任何交汇。平行线一边,有人在故宫举行婚礼,另一边,有人却用十年的奋斗换来一次星巴克体验。不过,近些年貌似有点改进,交叉点隐隐约约地出现了。为了进入交叉点,百姓的战斗力以加速度提升到MAX.,砸锅卖铁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这个交叉点,就是学位房。
扯远了。
从哲学宗教层面看分析,人工智能的危险在于模糊了人与机器的边界。我是谁?我和他人有什么区别?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我的存在不被感知,我还是我吗?因为有我,才有我的意识,还是先了有意识,我才成为我?哲学对人性的研究持续了两千多年,却一直没有明确的定义。人工智能的发展,又将哲学研究的议题,推到风口浪尖。如果“我”的身体充满了各种纳米机器人,四肢已不是原生四肢,五官已不是原生的五官,大脑已不是原生的大脑,那么,“我”还是原来我吗?如果说,以上被纳米机器人替代的,只是人体有形的介质,而我的人性还没有改变,所以“我”还是我。那么,人性是什么?如库兹韦尔描述,如果人工智能成功复制了我的大脑神经网络,能自主产生意识,那么,人工智能有人性吗?如果有人性,人工智能是人还是机器?人和机器的界限是什么?
库兹韦尔在本书也回应了如何控制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并列举了一些防范措施,但是对哲学宗教上的议题,只是模糊地一笔带过,并没有深入分析。弗朗西斯·福山写了一本书《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刚好分析了这个议题。有兴趣的同学,建议找来看看。
题外话。不久前,恰好读了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和福山的《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把三本书摆在一起对照,极为有趣。尤瓦尔·赫拉利用26万多字数的《人类简史》,用故事煽情地讲了一个故事:人类的发展建立在虚构故事之上,各种虚构故事,促使人类不断发展,而发展的结果并未能使人得到幸福和快乐。而科技革命的突破,最终使得人类面临毁灭,进而呼吁人类提高警惕,力阻科技变革。雷·库兹韦尔用将近40万字的《奇点降临》,结合各种专业术语理论公式,论证了科技革命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大幅度改善人类生活,将人类文明引领到新的高度。弗朗西斯·福山用15万多字的《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科技革命的后果》,深入而不浅出地旁征博引,讲述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利弊,并隐隐约约地表示了担忧。三本书结合一起对照,个人心得是,讲故事最吸引人,反正不需要论据支持,口若悬河妙笔生花,就能引人入胜,至于虚虚实实,读者并不在意。理论论述最能考验知识储备,纵贯千年横跨五洲的理论知识,作者信手拈来,读者若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容易被淹没在各种引用中而挂掉。技术专业论证最难懂,全书充满了各种专业术语理论公式,让非专业读者望而生畏,不敢翻阅。这三本书,想从故事中获取多巴胺飙升的愉悦感,听故事最适合,看赫拉利;想搞清楚事情的利弊分析,并希望深入理性分析思考,看福山;想跨领域获取专业知识,看库兹韦尔。
《奇点临近》这本书告诉我们,未来人类技术进步的速度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会大大改变我们人类的生存状态,甚至技术会帮人类在1000年内占领宇宙。
第一,摩尔定律会让技术呈指数级增长,人类会在2045年到达奇点:
1. 计算机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摩尔定律,意思是说计算机集成电路上的电子元器件,每1到2年会翻倍,这样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会越来越快。而且,这种快不是线性的,它是指数级的。
2. 指数增长它带有很大的迷惑性。经济学有个名词叫荷塘效应,意思是说一个池塘里边,荷叶如果每天都比前一天增加一倍的话,到三十天的时候,它就把整个池塘盖满了,造成生态灾难。可我们在第二十九天的时候,依然没有发现危机即将到来,因为这会儿荷叶只布满了池塘的一半,明天再捞也来得及。
3. 摩尔定律到今天已经维持了四十年,中间不断有人说,摩尔定律是暂时现象,总有一天会停下来,无数次媒体都宣布,摩尔定律已经破产了,可是到今天为止,技术进步依然基本保持了摩尔定律的速度。
4. 奇点是指一个非常极限的状态,库兹韦尔把奇点这个概念引用到了技术上。他用奇点来指代人类技术在摩尔定律的支配下,不断指数级增长,到达某一个极限之后的状况。库兹韦尔预测,到2045年,人类的技术就会突破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就是到达奇点,那时候人类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二,生理层面的人类不过是一套算法,未来必将被更高级的算法智能取代
1. 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越来越高,但啥时候能超越人类,除了它自身的进步速度,还有要取决于人类大脑究竟有多大能耐。科学对人脑的研究还不够透彻,但可以大概地做一个估算,计算能力约为每秒10的17次方次,仅比电脑快100倍。最多也就是七八年的工夫,电脑的计算能力就可以跟人脑完全一致。
2. 到2020年的时候,一台1000美元的计算机,就已经超过了人类的计算能力。到2030年的时候,它就相当于人类计算能力的1000倍了。所以库兹韦尔才敢大胆预测,2045年人类会到达奇点。
3. 人类所谓的创造力,计算机一样可以取代,需要人类创意、自主性的围棋、驾驶、艺术创作这些活动,现在都已经被人工智能取代。没有什么东西是机器替代不了的。人和电脑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最底层都是靠一套算法在驱动,而人工智能是比人类大脑更高效的算法。
第三,人类到达奇点后,算法智能高度发达,我们能迅速统治整个宇宙
1. 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独特的世界观,他认为人类历史可以分成六大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信息传输效率都比前一个阶段大幅提高。
第一阶段是物理和化学阶段;
第二阶段是生物与 DNA 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人脑;
第四个阶段是所谓的人工智能时代;
第五个阶段是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时代;
第六个阶段叫宇宙觉醒,人类智能将占领宇宙。
2. 未来人类将通过纳米技术、基因技术等科技进步,逐步淘汰肉体的呼吸、血液循环、吃饭等低效率的信息传递方式,这会让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纪元,人类也升级为人类3.0。我们会在这时获得永生。
3. 人类自我软件化后,就能去探索宇宙。我们先把纳米机器人发射到其他各星球去,纳米机器人迅速自我复制,造出人体3.0的躯体,关于我们的数据,用光速传输过去,对面接收后输入到人体3.0,就等于完成了一次星际旅行。
金句
1. 人类技术一直是在加速进步。总有一天,我们人类一秒钟所造成的技术进步和对文明的贡献,将超过我们之前上万年所做的一切。
2. 到2045年,人类的技术就会突破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就是到达奇点,那时候人类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3. 科学上看来,情绪无非就是一些大脑皮层上的电子活动,计算机完全可以模仿你,而且模仿得比你自己还像你。
4. 人类到达奇点后,算法智能高度发达,我们能迅速统治整个宇宙。
花了半个月读完了雷•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
先简单介绍一下,雷•库兹韦尔被誉为“爱迪生的法定继承人”,发明家、预言家,成功预言1997年深蓝计算机战胜人类象棋冠军。他的这本书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为此NASA和谷歌联合成立了奇点大学,以此来迎接奇点的到来,雷出任校长。 关于这本书所说的奇点就是指一个无穷大的点、一个不可能用现代数学解释的点。本书的奇点特指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成为下一个称霸世界的物种,使宇宙充满智能。
整本书的核心就是一条指数函数曲线。雷用人类发展史上大量的数据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线性的而是呈指数上升的。通俗的来说就是未来30年的发展并不等于过去30年的发展,而是相当于300年的发展,甚至更多。未来可能一分钟的发展增量等于过去3000年的发展增量。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文化的发展催生了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促进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又改变了社会形态,文化又随之繁荣,从而思想更加解放……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而且循环的速度越来越快。 本书是2006年出版的,所以文中有些话,在我们现在看来不免有些哗众取宠。
比如,“当你开车时你只要说去哪,车子就能告诉你怎么走向哪里转弯,那将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事!”而这件事在我们现在看来却是微不足道,别说开车就是骑车远行也会有导航告诉你怎么走而你只需要说出目的地。 他花了大篇幅来讲纳米技术对奇点的意义和决定性作用,并充分地设想了纳米在实现奇点爆发的用处。而关于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标准却并没有阐述清楚。 暂且不提他所说的思想,至于他文中所提的“图灵测试”现在就已经被学界广泛质疑了。图灵测试,指测试者(人)与被测试者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进行多次测试后,如果有超过30%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早在2014年就有人类制造的计算机通过了该测试,可该计算机仍旧没有主观能力,不能主动思考不能主观判断,控制其的仍是人类输入的程序。 该测试的失败提醒人们,在人类尚未搞清楚大脑思维如何产生、情感如何产生,即大脑的逆向工程远远没有完成时,判断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人类智能又从何谈起。 人工智能确实很强。计算能力可达几十亿倍于人类。
存储能力可分布于全世界的终端并随时提取,单位存储量也在不断提高。教育能力方面,人类从婴儿智力到成人需要接受10到20年的教育,而人工智能只需要于另一台计算机连接几秒钟即可获得全部数据。…… 可当下的人工智能根本上受制于人,是人赋予它程序,它只是一个工具,它所做的一切它自己都不知道在做什么,它根本没有思考和认识的能力。比如网络上的主动抓取最新信息的机器,看似 是主动可它归根结底还是执行人类赋予的程序和指令,仍旧是个被动的工具。 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标志就是大脑逆向工程完全成熟,可以制造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可以自己去感知世界的大脑。那个时候人工智能便可以摆脱人类控制,凭借其强大的能力以无法想象的速度自发进行科技创新,解决人类社会各种难题。人工智能有了思想、有了主观能动性,再凭借其强大的客观条件它们所进行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转化成果将远远超越人类的想象,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可以使整个宇宙充满智能,不再死气沉沉。
这对人类是福还是祸,我们尚未可知。 历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物种发展的角度看,细菌、植物、水生动物、陆生动物、灵长类、人类……我们凭什么肯定我们是进化的终极阶段。下一个物种至少现在看起来最可能是人工智能。甚至到时候我们也可以移植大脑安装接口,我们本身就是人工智能的现实实体。人类也不能是人类了,可以是人类2.0。
根据雷的说法大脑的逆向工程必不可少的就是纳米技术的井喷式发展,他在书中预言21世纪20年代左右大脑的逆向工程将由于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而获得突破,可当下纳米技术的发展仍处于迟滞状态,发展速度远远比不上计算能力的突破和存储容量的扩增。至于其2049年的奇点来临预言各界人士也是仁者见仁。 雷•库兹韦尔认为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关系可以比喻为人类在月台上等列车。列车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一开始只是一点灯光渐渐看清车头,然后是车身。它越来越近而且在不断加速直到它和人类处于同一水平时它不会停留而是加速驶向远方。 但我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不应该是人类被抛弃,我认为更恰当的比喻应该是人类一直居住于山上,山脚下的人说山洪爆发了,人们就往山顶搬,洪水不断上涨越来越快,一直到淹没山顶,到时候人类就可以泛舟海上,直挂云帆。
至于是被淹死还是泛舟海上,关键是要造出那条船。雷的伟大之处在于其未我们揭开了冰山一角,留给我们无限遐想
闻名已久,奈何以往杂事颇多无暇拜读此等大作很是遗憾。如今抽出了时间并着《生机勃勃的尘埃》-克里斯蒂安·德迪夫 开始了一段前所未有的精神畅游之旅。
《奇点临近》中,雷·库兹韦尔将整个宇宙起源划分为六大纪元
第一纪元:物理与化学
第二纪元:生物与DNA(脱氧核糖核酸)
第三纪元:大脑
第四纪元:技术
第五纪元:人类智能与人类技术的结合
第六纪元:宇宙觉醒
《生机勃勃的尘埃》中,克里斯蒂安·鲁迪夫则将地球生命的起源和进化划分为七个时代
第一阶段:化学时代
第二阶段:信息时代
第三阶段:原细胞时代
第四阶段:单细胞时代
第五阶段:多细胞生物时代
第六阶段:心智时代
第七阶段:未知时代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不管是雷·库兹韦尔还是克里斯蒂安·鲁迪夫他们都将整个生命进程的演化和发生归结为从化学开始而后趋向于未知(亦或是觉醒)。当然,对于如此恢弘浩瀚的宇宙的起源史到我们的母亲地球的进化历程,作为百十年过往云烟的我们亦不过是自然进化和物质不断发展长河里一朵微不足道的浪花。
记得书中引用叔本华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赠予大家:“每个人都将自身所感知的范围当做世界的范围。”其实,不论是哲学家亦或者是科学家等等一系列的什么什么家。他们在不停探索人类和自然的同时,无一不是对自身的第二次认识。利用有限的时间,穷毕生心血或许只为了求证一个定理罢了。然而,这样的人生谁敢说是无聊至极,毫无意义的呢。至于他们的丰功伟绩,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判。虽然历史留下了他们的名字和故事,但是更多的却是留下了他们一生智慧的结晶,造福了如今的我们并无尽岁月后的可能还存在的子孙后代。除此之外,还有远超于这些名人数量的那些在黑暗中默默燃烧的红烛!
愚蠢是人类的本性,但是思想启迪了我们的灵动。
无知是人类的通病,但是学习引领了我们的聪颖。
脆弱是人类的限制,但是生存激发了我们的坚强。
丑陋是人类的缺憾,但是抗争馈赠了我们的美丽。
随着奇点临近,特别是G、N、R的技术革命,人类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改变?这一章主要讨论这些可能的改变
关于人体
现在人类吃东西,是为了获取营养,这些营养包括热量物质、蛋白质、葡萄糖、脂肪以及微量元素、维生素等。
人类的消化系统是经过进化过的,现在已经很强大,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它都能够提取我们生存所需要的营养,并且能过滤掉多种毒素,然后排出体外。并且历史上大多数时期,人类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有可能下一个月,就完全没吃的了,这就导致我们的身体进化成这样:对任何一个可能消耗的热量都抓住不放。
但是今天,我们的时代已经是一个物质异常丰富的时代,大多数时候我们消耗的食物都是多于身体需要的,而我们的身体当前的机制(尽量的获取热量)就导致了当代肥胖的流行,也加速了如冠心病、II型糖尿病之类退变性疾病的病理过程。
人体的第一个改变就是:重新设计我们的消化系统
这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药物或者补品的方式,防止吸收过多的热量
有个博士叫罗恩.卡纳,他识别出了“脂肪胰岛素受体”(FIR)基因,这个基因通过脂肪细胞来控制脂肪堆积。然后他拿小白鼠进行了实验,发现:抑制了FIR基因表达的小白鼠们,虽然吃的远远比其他小白鼠多得多,但是寿命却比普通小白鼠的寿命延迟了18%,并且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比率大大降低。现在已经有很多制药公司在研究如何将这个成果应用到人类的FIR基因上。
第二个阶段:通过消化道或者血液中的纳米机器人,精准的提取我们身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然后把剩余的物质转移,排出体外。这听着很科幻,但是现在已经有类似的系统可以准确的传递多巴胺到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脑部了,也有系统可以为血友病患者提供凝血因子。
第三个阶段:精确确定出每个人保持健康所必须的营养素,然后通过具有代谢功能的纳米机器人带入体内(作者预测在21世纪20年代晚期,这项技术会相当成熟!!!)
如果有这项技术,那么人类就可以吃任何食物了,吃这些食物并不是因为生存的需要,而是因为其他原因(比如:喜欢吃,想吃,吃了心情好,享受烹饪乐趣才吃)。并且我们的消化道可能需要改造,他可以拒绝任何食物被吸收到血液中,但是这样会增加我们结肠和直肠的负担。所以还需要一种叫排废纳米机器人的来帮忙,他可以将这些身体不需要的东西排出体外。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不再依赖
★ 假期读书心得体会
★ 老人与海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