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有始末、能量有正负”,读完这本《正能量》,我有许多感受,想写下来与大家分享。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正能量有感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正能量》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世界级心理励志书,本书作者理查德·怀斯曼拥有“英国大众心理学传播第一教授”的头衔,他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享誉国际,他的研究在英国超过150个电视节目上播出。同时,他还为苹果、通用电气、摩托罗拉、花旗银行等500强企业做巡回培训和演讲,激励过数百万人走向成功。一定要仔细认真的坚持阅读下去!
这个月读了这一本书,真正的豁然开朗,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正能量,因为正能量能促进工作,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正能量能幸福生活,但人生的正能量怎样汲取?《正能量》用很多个实验案例和训练方法,来指导我们如何激发并引导自身的正能量,同时消弭负面情绪,让我们的心灵健康成长。
不管你属于哪个社会阶层,也不管你从事何种工作,正能量都是你所渴望的。《正能量》这本书不是简单枯燥的说教,而是具体实在的案例和训练方法,让我们很快就能受益。
不管如何,我都想让自己拥有正能量,将每个生活细节坚持下去,说不定哪天就会突然发现,我们不再是那个仅仅麻木重复自己旧行为模式的人,而是变成一个能够控制自己的人生、对身边的环境作出反应的人。以此支撑起一个强大的内心,并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拓宽生命的广度,在有限的人生里,享受无限的思想和爱带给自己的愉悦。
读书,是我非常热爱和热衷的一件事。从认字开始,读书一直伴我左右,用起早贪黑、求知若渴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以至于鼻梁上早早地架起了大大的镜框。读书可以领悟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理解世界的多样与神奇,明了世事的无常与诡异,可以使人的思想从狭隘走向宽广,是塑造自我、完善人格、提升思想和获得智慧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个人能力的一项基本途径。每次读完一本好书,就如饮完一杯甘洌的清茶,那种氤氲的茶香直沁心田。
《正能量》这本书,是我在书店偶然看到的,放在畅销书的位置,因为之前读过作者写的《怪诞心理学》觉得不错,就拿起来随手翻了翻,先是被开头的几个实验和数据吸引了,颇有些意思,因为孩子急着要去看儿童读物不得不中断了阅读,回家后马上上网搜了下这本书,通读一遍感觉颇有收获。这是一本世界级的心理励志书,作者理查德·怀斯曼深入浅出地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窗户,并结合多项实例,教给我们如何排除负面情绪,激发自身的潜能,引爆自身内在的正能量。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当你陷身困惑、争执或消极能量之中时,尝试解脱或改变破坏性的能量,当积极的能量被引爆时,你的人生也将会得到神奇的大转变。
在这里,我想以粗浅的文字和个人的理解,结合我们的统计工作与大家分享我读这本书的所得所思。
一、 努力进取、甘于奉献,是工作中激发正能量的法宝
从事统计工作之初,每天与数以千计的数字打交道,一组组数据、一张张报表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工作时间。统计数据时效性强,加班熬夜早已成了家常便饭。这样日复一日、紧张忙碌的工作,曾一度消退了我的工作激情。然而,当我停下工作,环顾四周,却发现办公室的同事们都在不辞疲惫、默默无闻地工作。有人在认真核对报表数据,有人在一丝不苟地整理档案,有人紧锁眉头研读分析报告,有人接起电话耐心解答问题。看着眼前的一切,内心也多了几分豁然和坚定。他们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传递着踏实、勤奋的“正能量”。就是这个默默无闻、求实敬业的集体,培养出了我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和坚韧沉静的性格,也培养出了我对统计事业由衷的热爱。统计工作看似很简单,但是能保证每一笔数据的推算、每一张报表的发布都能及时准确,就是不简单。统计工作看似很平凡,但能写出深入浅出、措辞精准的分析,做出科学有预见的研判,就是不平凡。现在的我很享受这个理性与激情并存,严肃认真又不失活力的统计世界,在这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工作着的幸福”。
二、豁达善良、公平正义,是人际交往中传递正能量的关键
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给我们带来愉悦舒心的工作氛围。古语有云“投之于木桃,报之于琼瑶。”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至关重要。保持善良的品性,以豁达的胸怀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用理性、公正的标准来判断身边的是与非,是人与人之间互相传递的另一股“正能量”。
我们统计人,没有权力在手者的得意,没有功勋卓著者的刮目,没有受人敬仰的荣耀,也没有热情澎湃的掌声。平凡的岗位,平凡的工作,造就了我们坦诚、正直的处事态度和善良博大的胸襟。祖国同胞遭遇灾难,我们捐衣捐物、奉献爱心;同事临患疾病,我们亲切关怀、无私帮助;工作任务分配,大家不计得失、任劳任怨;干部评优选拔,大家实事求是、公平公正。中国有个成语叫“耳濡目染”,长期与这样一群品质优秀、作风正直的人为伴,定能形成一个团结协作、工作效率极高的团体。
三、乐观向上、健康生活,是精神世界释放正能量的源泉
如今社会,压力种种,面对着纷繁错乱的光电声色,有效地释放压力,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成为了大家共同的追求。我们统计人在工作之余,调节生活,缓解压力的办法也是独具匠心、不胜枚举。机关党委和团委定期举办了各种球类比赛和户外拓展活动,在运动中愉悦身心、化解疲劳、健壮体魄;举办新春晚会,大家集思广益,编排各种类型的精彩文艺节目,在欢声笑语中交流了感情、凝聚了力量;倡议大家关爱贫困儿童,向贫困山区的孩子捐书捐物,投身公益事业。这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强健了我们的体魄,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快乐中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创造快乐。
一起来吧,唤醒我们体内的“正能量”,让“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增强履职能力、提高工作效能”成为指引我们前进的航标,努力实践、勇于创新,争当“四大工程”建设的先行者和践行“三个提高”的排头兵,为统计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从接到《正能量》这本书后,我发现这本书最近似乎很热。孩子学习班的书橱里新增了《正能量》,孩子的老师发给家长的信息有“正能量”。收听收音机过程也时不时能听到播音员讲到“正能量”。《正能量》一书心理学家们试图通过实验手段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积极向进,有些人则得过且过,甚至自暴自弃,并且通过实验引导人们体内产生正能量,从而更好的开展学习与生活。
“正能量”为何如此火热?我想这也许这与这个知识更新迅猛、物欲横流的社会导致的激烈的竞争形态而伴随产生之大量精神亚健康甚或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极大的关系。
知识更新之迅猛令不少人焦虑无措,物欲横流令不少人不安彷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于是为应对未知之将来,为寻求将来之“幸福”。于是不少人疯狂地敛财,无道德无人性可言。为官者贪而不知耻,为商者奸而泯人性。不安之社会,导致民众不安之心理。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安之家长,无奈地逼迫着本应天真烂漫之孩子不断地“偷跑”、“抢跑”。婴儿学小学的知识,幼儿园学小学的知识,小学学初中的知识,初中学高中的知识,高中学大学的知识。各种补习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普及每个街区。【教师正能量读后感】教师正能量读后感。哦?原来现在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强了,我们得进行课改了!要把课程
内容加深,于是孩子们不断努力着,不断去学习更深更难的知识。
人类的知识增加了,生活改善了,但这一切都在迫不及待地将人类的精神进行摧残,于是人类的神经变脆弱,人们不幸福了。患精神病的人数大增,自杀的人数大增。这本来就是个竞争的社会,适者生存,没有人会同情弱者,人们麻木了,却从未想有一天这不幸也会来到自己的身边。
我还清楚地记得我的一位学生在一年前自杀的情况。虽然当时我把他的生命救了下来,可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拯救他的精神。可是我发现他的生活中还是缺少正能量,我觉得他活得并不愉快。我常常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产生这样偏激的举动。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庭不和,工作福利、待遇减少、缺少朋友、缺乏有益的兴趣与爱好、不爱运动。一个人不可能在生活中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不少不如意的事情。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去看待这些事情。书籍能给人带来心理的慰籍,我们的学生热爱看书吗?把书看明白吗?学习能给人带来自信。我们的学生热爱学习吗?生命在于运动,是宣泄负能量的良好途径。我们的学生热爱运动吗?记得谢敬仁司长说过教育聋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他们做人。【教师正能量读后感】文章教师正能量读后感出自http://58278291.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从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是否热爱学习?有没有后继学习能力?能否适应社会风浪的跌宕起伏?能否一直坚守着遵纪守法的为人底线?
目前大部分的残疾人的生活比较困难。到底是生活的难?还是精神的难?哪一个难更让人难以承受?社会上对残疾人的关怀主要表现为对他们所犯错误予以宽恕,这导致他们对错误认识不足,进而向犯罪的道路越走越远。或对残疾人的关怀以物质的居多,殊不知他们空虚的精神世界也同样需要慰藉,残疾人在社会上还是得不到足够的尊重,他们的心理问题同样需要正确的疏导。
8月,为贯彻总公司打造“书香中建”的精神,响应集团开展“党员读书月”活动的号召,公司向党员同志赠送了《正能量》、《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书籍。作为一名党员,我有幸参与其中,认真的读完了《正能量》这本书,掩卷沉思,若有所悟。
作为一名大众心理学传播教授,理查德?怀斯曼的这部作品,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通过描述心理学界大量的实验,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全面介绍詹姆斯革命性理论”。所谓“詹姆斯革命性理论”,即19世纪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表现”原理,它颠覆了传统的“情绪决定行为”的因果关系,倒因为果,认为特定的行为决定了相应的情绪。詹姆斯曾这样通俗的表述他的思想:“如果你想拥有一种品质,那就表现得你像是拥有了这个品质一样。”人们通过有意识的操纵自己的行为,获得某种积极的“正能量”的积聚,从而获得正面的情绪。这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得如此简单:如果你想变得快乐,那先微笑吧;如果你想变得自信,那先昂首阔步吧。
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审视这种观点,问题也许没那么简单。现代心理学自19世纪末才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它的研究方法带有浓厚的哲学痕迹——在思辨与实证的十字路口左顾右盼。怀斯曼反对在虚无缥缈的意识领域里探讨心理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外显的、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上,使抽象的心理学变得如此富有魅力。他用不计其数的实验来支持詹姆斯的理论,但是,实证研究的方法严格来说只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价值——这也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困惑所在。与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的前提条件是无限的,而且永远无法重复。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实验的样本都是变化的。多变的实验前提又怎能得出固定的实验结论呢?其次,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这种定位决定了它的任何结论的不稳定性。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综合体,每个个体由于先天的基因、成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特殊的经历,都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认知结构,任何实验都无法涵盖所有的因变量,因而基于实验结果而得出的结论就只在特定的范围内才具有解释的价值。情绪与行为,更准确地说,应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它不是直线型的因果决定关系,而是环型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机械的讨论谁决定谁,不可避免的要陷入“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死胡同里。
科学的价值在于解释与预测,而理论的价值在于提供一种思考问题的视角。对詹氏理论的怀疑,只是批判性态度在世界观层面上的一种演绎,这丝毫不贬低它的价值,因为在方法论上,它至少提供了情绪与行为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模式,教给人们一种新的排除负面情绪、传递正向能量的方法,至于这种方法在多大范围内真正有效,则不是个体需要关注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办法,当你真的试图摆脱糟糕的情绪时,不妨试一试,给自己一个微笑,也许,它真的能带来强大无比的正能量。
能量一词所用领域广泛,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的生命阶段都会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能量一词的含义。能量也在不断地被哲学化,成为了人类所面对的物质世界的重要属性之一,是对物质运动的描述。现实生活中使用能量一词,已远远超越了它本身所承载的物理学含义。它很神秘地伴随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表征人的某方面的能力的维度时使用频率很高。最近读了一本书《正能量》,本书侧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用大量的心理实验验证了心理学家的一些推断,颠覆了以往个体经验冲突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观点、态度和思维方式,自己能力有限,没有办法去做这些专家曾进行的各种实验,只能凭借他们的一些观点做些主观的不太负责的判断,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情绪、生活态度、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寻找根源,如何激发人的正能量,让人能健康快乐地面对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我对其中的某些案例进行反思,结合自己的理解,有两点肤浅的认识,请指正。
一、从威廉·詹姆斯的“表现”原理出发,调整自己的情绪体验,学会让自己真正地快乐起来。我们习惯于“我们快乐,所以我们会微笑”,微笑表达快乐的逻辑,微笑是人的一种面部表情而已,然而能令人微笑的因素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微笑?人的存在是与人所产生的各种需要同一的,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一直是衡量人是否快乐的标志,人的需要是多元的,也是多层次的,由此人的快乐也是多变的,人的快乐体验是在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无法断定人最快乐的时候就是需要得到最彻底满足的时候,快乐是人生存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经验的理解,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快乐,快乐人就会微笑。“表现”原理表述了微笑和快乐的另一种关系,强调人微笑了,心理就快乐了,人的正能量就增加了,所以要想快乐就得面带微笑。我们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快乐的天使,学生的快乐成长就是老师的快乐追求,培养和教育孩子不是一个简单得用一个快乐就能涵盖得了的。孩子任何一方面素养的缺失都表现为人格的不完善以至不完美,都是教育的失败,一个连微笑的表情都没有的老师怎么能培养出心灵快乐的学生,老师的教育真的应该从微笑做起,老师的微笑不但会使自己快乐,更重要的是能把他或她的快乐传递给学生,微笑就成为了一个情价比非常高的情感投入方式,微笑能降低学生对教育的防范心理,能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微笑能带给学生春天般的温暖,激发他们努力克服困难的信心;微笑能传递爱的力量,感染他们感受爱,珍惜爱,奉献爱。老师的微笑能换回教育的成功,老师能不快乐吗?!
二、从威廉·詹姆斯的“表现”原理出发,规则与角色(身份认同)如果离开了法的限定,人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及至心理都会快速扭曲,出现了“新的自我”的神奇转化,人的正负能量之间发生了特定的变化,给教育提出了严肃的课题。本书讲述了一个津巴多监狱实验,该实验的结果远远超出了实验设计者的预期,至使不得不中止实验,但该实验带给人的思考是深刻的。该实验显示了“表现”的巨大魔力。“人们的身份认同感源于他们的姓名、服饰、样貌。在监狱实验中,所有这些都改变了,因此他们失去了原有的身份意识,开始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认同。”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学生教育问题。在一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诸如精力不集中、语言不文明、作业不认真、学习不努力、做事不专一、写字不工整、教育不改正等导致学生综合素质低,很多行为不是学生该有的,究其原因,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出现了问题。有的习惯是受生活环境影响形成的,有的习惯受家长的教育观点和态度影响形成的,还有的习惯和共同交往的同伴的行为习惯有关,学校的教育期待与他们的习惯有冲突的时候,学生的自然反应是抵抗正面的教育,这时教师和学校就要在“身份认同”上下功夫,多给他们正面的角色影响,优秀的学生成为他们效仿的榜样,对他们细微的积极的正能量的变化给予鼓励和鞭策,让他们重新生成健康的角色期待,渐渐地改变存在的不良习惯,教师也从中获得正面的体验,在教学相长中提高正能量,体现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