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 诗诗2

荷西和三毛不仅给我们传唱了一首关于撒哈拉的另类歌谣,更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好的爱情是能鲜衣怒马,也能细水长流。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5篇,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

三毛一个真性情的女子,从初中的时候就喜欢她。第一本看的便是《雨季不再来》。在她细腻的文笔之下,我对自己的青春彷徨过;对自己所作的决定犹豫过;对她的青春羡慕过;同时也对她的青春怀疑过。不过,不管怎样,她对我影响很大,受益匪浅。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唯一未买到的三毛的作品,包括这一次的读后感也是凭着之前的记忆来写的。说真的,第一次看这本书时会很难融入其中,因为里面大多数写的是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沙漠中习俗是我闻所未闻的。在阅读当中我也问三毛的文笔所震撼,一些关于当地人的习俗描写得很细微,一个细节也不放过,如同电影一样生动。

《撒哈拉的故事》并不算太长,拣几篇自己喜欢的细细谈一谈。我会选“沙漠的饭店”、“结婚记”以及“娃娃新娘”。我想我选的这几篇大概会与许多人相同。

首先就是“沙漠的饭店”,撒哈拉沙漠这个举世闻名的地方,许多人大概也耳熟能详了。因为受气候影响,此地降水甚少。在三毛笔下我知道了在那里,每日只有一桶水是由政府提供的。每日要细细斟酌这些水该用多少往哪用,因为水在那里是十分珍贵的。想想,如果生活具体到水的用量以及水的去处,该是多乏味。许多人会疑惑三毛为何会去沙漠这种连水都不肯临幸的地方,在《稻草人手记》中三毛巧与曹雪芹一样运用一个小故事向读者道清所有疑惑。曹雪芹利用女娲造人,引出通灵宝玉。而三毛更是巧妙将自己寓意为一个江洋大盗,因为本身是个空心人,必须偷点东西来填补一下由此引发与上帝的趣谈。恩惠慈爱的上帝向三毛指出一处好地方——撒哈拉沙漠。瞧见三毛后来在撒哈拉沙漠的日子过得挺滋润的。也不枉她高歌“久为簪祖束,幸此南夷遂,闲依木仍邻,偶似沙漠客,晓耕翻露土,夜傍响屋羊,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黄——”

每每写到三毛,便会联想到荷西。这对让人不知是喜是忧的跨国际夫妻。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笔锋突转,令人不禁惋惜。荷西的逝去给她带来该是多大的苦痛。暂且不说这个,先说说他们在刚结婚时的生活。由于文化不同,这对夫妇在相处中也曾闹过许多笑话,多半是机智的三毛在作怪,使得糊里糊涂的荷西甘愿受整蛊。一次,三毛收到父母邮寄过来的粉丝。荷西是第一次吃便询问此物,三毛心想,婚姻自由自在化,说话自然心血来潮随她意。便夹起粉丝美曰其名“雨”。荷西是爱三毛的,所以三毛说什么便是什么,便也信以为真。又如,台湾很出名的猪肉干。在三毛口中又变成喉片,荷西也不示弱,这一次再不信三毛便多吃了几片再与同事分享。往后许多荷西的同事总在三毛面前咳嗽以换取“喉片”来吃。这一件件小事,由大方面来看,似乎他们在沙漠中并不缺吃的,便迎合了小标题“沙漠的饭店”。由细微之处可知,他们的生活很甜蜜,很有趣,一点也不受文化的隔阂。

接下来就是“结婚记”,曾经在微博在看到过许多人在转载三毛的爱情观“爱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真正的爱情,就是不紧张,就是可以再他面前无所顾忌地打嗝、放屁、挖耳朵、流鼻涕;真正爱你的人,就是那个你可以不洗脸,不梳头、不化妆见到的那个人”。在这方面,其实三毛做得很好,因为在她的童年里,她能观察到别人所忽略的事情一直被别人用奇异的眼光看待,所以在婚姻生活中过得很潇洒。在结婚之前一直是荷西在追求三毛,三毛也是有许多追求者,许多比荷西要优秀的人。三毛在之前一直未答应。终于在后来,荷西问三毛,你想嫁个什么样的人?三毛说,看得顺眼的,千万富翁也嫁。看不顺眼的,亿万富翁也嫁。荷西就说,那说来说去你还是想嫁个有钱人的。三毛看了荷西一眼说,也有例外的时候。荷西问道,那你要是嫁给我呢?三毛叹了口气说,要是你的话那只要够吃饭的钱就够了。荷西问道,那你吃得多吗?三毛小心的说道,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一点。很现实,却又很感动,不需要任何甜言蜜语,这段感情很是坚实。似乎,好自由的三毛怎么会选择婚姻来束缚自己呢?但其实三毛与荷西之间的关系,夫妻似乎只是个称呼而已。他们婚后的生活与婚前的生活一点改变也没有。三毛依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随心所欲。在《稻草人手记》中,三毛收到写稿的任务,写的是自己的另一半,三毛便将这个告诉荷西,荷西表示不解。因为荷西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整体,自己并不是三毛的另一半。这在我们读者理解下,可能会怀疑荷西对三毛的感情。但恰恰相反,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深。只是他们两个人对爱情的理解不一样而已。三毛也很是赞同荷西的观点,最后稿子的题目便改为“大胡子和我”。所以这段婚姻并未对三毛的个性造成束缚,相反爱得更深。以至于最后荷西不幸离世,三毛近乎崩溃,泥足深陷,到死去也无法自拔。

逃离这个沉重的话题,接下来一起进去天方夜谭的奇妙中去。读过这本书的人有正值豆蔻年华的少女——姑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姑卡似乎也是三毛的芳邻。她是“娃娃新娘”的女主角,正如标题一样,姑卡很年轻,才十岁就要嫁人。而且还是姑卡未见过的男人,我们也许很难理解,表示很揪心,在现代文明社会这种事几乎是未发生过的。但是始终姑卡也是从了,因为在沙哈拉威中,女人的地位很低。包括三毛这个外地人在那里也是不太受人待见的。文中有这么一段:“姑卡的哥哥正与荷西在弄照片谈话。我披着大衣出来时,姑卡的哥哥很不以为然的说:”她也要去啊?“我赶紧求他带我去,总算答应我了。女人在此地总是没有地位”在沙哈拉威的婚礼中有许多很奇怪又富有争议的习俗。包括新郎在婚礼时,要拖着新娘走,新娘也要挣扎,一点也不懂得怜香惜玉。以及新娘会出手打新郎,而新郎也会反手打回去。最令人气愤的是,新郎会在结婚那天晚上,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这一系列的习俗却是很令人难以接受,一个女孩纵使没有任何地位,也不应该受到这种待遇。然而当地人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拍手。三毛深表同情,对婚礼这样的结束觉得很失望便大步离去。

三毛说她第一次见到撒哈拉,像见到久违的故乡。那时她已在异国多年,也心存各种风情。但还有比沙漠更适合安顿下三毛的云游四方的心的居所吗?沙本是世间最无依无着之物,安定流浪听凭风停风起。而沙漠收容他们——还有三毛,一并揽入它的怀抱。

如同三毛所说的,它是诚实的,它不虚荣,它不用你精致,不用你化妆,不用你给予,只要你心安。这便是故乡了。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2

很早以前就认识了你,很早以前脑海中就时常想象这样的画面:夕阳下壮阔的沙漠里,你穿着一身洁白的连衣裙,一路奔跑,沙粒飞扬……

一片黄色的沙海,没有水,没有太多的植物,只有一群为生活挣扎的人们。八岁就出嫁的小女孩,是文明的落后。每天只供应一桶水,是物资的匮乏。居民们没有见过照相机,是科技的落伍。邻居家的小女孩偷衣服穿服,是沙漠的悲哀。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撒哈拉,都是一个风一样的女子、作家——三毛记录下的故事……

我欣赏三毛,欣赏她的勇气。

那里没有太多的水,只有那茫茫的一片土黄,远处偶尔能看见仙人掌挺立在风沙之中,但她能够抛开繁华的城市来到这贫困的沙漠。那里甚至没有家具没有床,但是三毛与她的丈夫荷西就这样勇敢地迎接沙漠给他们带来的挑战。

我欣赏三毛,欣赏她的乐观。

面对撒哈拉威邻居的时愉时“抢”的各种骚扰,三毛称她们为芳邻,并写下“感谢这些邻居,我在沙漠时被他们弄的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为了多赚些钱,两人辛辛苦苦一天打鱼卖钱后的收账单,却被三毛不小心放到洗衣机里绞烂了,此时三毛写道:“我做在浴室门口的石阶上,又哭又笑起来”。

三毛与荷西虽然在物质上面是缺乏的,但他们在精神上似是一口永不干涸的清泉,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我欣赏三毛,欣赏她的执着。

三毛与荷西大漠深处寻化石,荷西陷入泥浆江险些丧命,两人拼尽全力终于逃身。在回家的路上,三毛记录了两人这样的对话:“三毛还要化石吗?”荷西呻吟似的问着我。我简短的回答他:“你呢?”“我更要了。”“什么时候再来?”“明天。”

我欣赏三毛,欣赏她对生活的爱。

沙漠生活,困难总是无处不在。三毛要一个人提水,走长长的路去买东西,甚至还要忍受孤独。可她享受这种在迷茫中自己摸索的过程。正如她所说:“人,多几种生活的经验总是可贵的。”

我欣赏三毛,欣赏她的乐观,欣赏她的执着,欣赏她对生活的热爱!

我们可以像她一样,把简陋的屋子装饰的可爱又温馨,装饰生活,就如改变自己的心情,改变自己的态度,即使镜子布满了灰尘,也要对着它,对着自己微笑。也许这样,灰蒙蒙的天空就会变得清澈湛蓝,生活就会改变它的轨道,通向一条明媚平坦的道路。但若是仍然自怨自艾,便还是停留在了那条破碎的道路上,一切还是老样子……

《撒哈拉故事》留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三毛与荷西对于艰苦生活的那份乐观和与豁达,大漠的孤独与物质的平瘠反成了两人快乐的源泉,在这个用金钱衡量幸福感的时代,三毛用自己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成功学——美的人生就是爱,最爱——自由与经历。

有一句话使我记忆犹新,“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大沙漠!”,而对于我们而言,每天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世界,就会发现身边的一点美,从此你的世界将因你而五彩斑斓!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3

暑假里我第一次打开了《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是已故当代女作家三毛的作品,描写了她与她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一段时间中所见、所闻、所感。

二月初,荷西与三毛一同来到了撒哈拉沙漠边的一个小镇,但是住的地方离镇中心很远。三毛和荷西勉强地制作家具、粉刷墙壁,然后再别出心裁地布置住所。原来简陋不堪的房子,竟然变成了沙漠中最美的一间房子。

在撒哈拉沙漠中,三毛是宽容的,善良的。邻居不停地向她借东西,而她总是来者不拒地给予。《悬壶济世》中写到,很多穷苦人没有见到药,于是三毛把红药水之类的小药品全部送给了他们。邻居们有一些小事,她都愿意帮忙,即使有困难,她也在所不辞,所以她的人缘很好,这使她在沙漠中结交了很多朋友。三毛在书中说:“长久的沙漠生活,使人学到一点,任何一点点生活上的享受,都可以使心灵得到满足。”我想这句话是一种精神动力吧!让他们在谁都不愿意到的地方,很好地生活下来,并且生活得有滋有味。

你看,在《沙漠中的饭店》里,写到了荷西第一次吃粉丝时,把粉丝比喻成春雨;第二次吃粉丝时,把粉丝比喻成尼龙线;在吃饼酪时,他把小碎肉说成鲨鱼翅膀;把三毛的牛肉干当成顺喉药;还把寿司中的海苔比喻成复写纸。荷西对许多食物的“无知”总是会逗得三毛哈哈大笑。

不过,他们的生活有时也是很艰难的。在《荒山之夜》里提到,三毛和荷西到撒哈拉沙漠里找化石,在离小镇一百多公理的地方,几小时之内,温度降到零度,荷西掉入了泥沼,在挣扎了一个多小时,快冻僵了的时候,三毛终于把他救了上来。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小故事就是《沙漠观浴记》了,顾名思义,就是写沙漠中的人怎么洗澡的。文中介绍到:沙漠中的人们洗澡时,首先脱衣服,再拎一个空水桶到一个小房间内打水,把从从头浇下来。如果冷的话,可以进入一个温度很高的房间,在这里,用石头在身体上刮,不用肥皂,不用水,只有到最后,身体全刮完了,才用水把身上的脏东西冲一下。沙漠中,人们总是四五年才洗一次澡,所以洗澡时总是在浴室里待半天。这种洗澡方法是我从未见过的,感觉很新奇很有趣。但是我不想尝试,那是因为沙漠中没有水才这样洗呀!

三毛说过:“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活过。”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与其长时间碌碌无为,不如学习三毛,有勇气尝试新的事物,做自己想做的事,到这个世界痛痛快快走一回。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4

未读撒哈拉之前,在小女子无知而狭隘的世界里,三毛是文艺的象征。读过之后,才越发觉得,她是自由的代表。

自由,随性,可以真实的做自己。在有想法后,避免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矫情与难过,三毛没有与任何人说再见,只是给自己的室友留了一封信,她说,因为自己离开的日子是周末,不道别是不想让别人的周末变得不愉快。毕竟离别多少都夹带着伤感。或许,在别人看来,三毛是自私,任性的。她没有考虑别人面对她不告而别的感受,只是自以为是的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举办告别仪式更加显得难过。在小女子看来,三毛只是再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她所爱的人。

热情,温暖,有生活是三毛的代名词。在面对一群又一群无赖的沙漠邻居时,三毛也会怒,也会生气。但是三毛依旧会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尽管她在别人那里索取不来任何的好处,一直在思考,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毕竟,人际交往是礼尚往来的,一味地付出又有谁能做得到。在因想开车去接荷西的路上,总会时不时搭载一些沿途过客,尽管,他们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会把车上弄的脏兮兮,乱糟糟,但是三毛,荷西不会计较太多。或许是因为他们曾经也得到过沙漠道路里,搭载主给予他们的帮助,他们懂得在无助时别人伸出的援手有多重要,只有亲身体会才能懂其感受,或许,三毛荷西在将别人给予他们的温暖继续传递下去。

说起荷西,不由得感慨道;三毛是何其幸运,能够遇到这样价值观一致,迁就,包容她小任性的人。他们会一起建造沙漠里并不完整的家,而不是各种嫌弃。他们会各自搭载不同的沿途客,而非互相抱怨。他们会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各司其职,而非互相推脱。看后心中,不免产生一种激动之情,原来世界上真的可以有一个人可以与另一个人情投意合,各种观一致。

三毛是一个有生活的女子,可以把自己不堪的沙漠小屋装扮的奢华而别致,成为沙漠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在坟场,但却从未显得凄凉。变废为宝,真的是一个富有生活的词语,真的是一个具有智慧的技能。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5

在没有读三毛的文字之前,早就听说她是个洒脱的女子了,而我恰恰最欣赏的就是洒脱之人,所以对《撒哈拉的故事》可以说是充满了期待。

但是说实在,有些失望了。里面的女子并不像我想象中三毛该是的样子。

她更像是个有些任性、有些固执、有些矫情、有些自我,但又有血有肉、平平凡凡的女子。

从把爸爸给的钱放在枕头套里这件事,我就忍不住猜疑,三毛口中“这么多国家单独的流浪”,是否可以称之为真的“流浪”?还是该说作有钱的“流浪”?

那时候的三毛,所谓的洒脱,更起来更像是由金钱堆砌起来的洒脱。

从初初到撒哈拉沙漠的时候看,三毛给我的印象更像是一个不谙世事,还有些傻白甜的女人。

真的感觉如荷西所说的,三毛去撒哈拉沙漠,是一件表面倔强而内心冷漠的事件。可以说,如果不是荷西的推动,不是荷西的陪伴,不是荷西的鼓励。在那片荒芜的土地,三毛不会坚持太久,那也就不会有《撒哈拉的故事》,也就不会有那个被过于美化的洒脱三毛。

可怜的是,即使付出了那么多,三毛对荷西的爱,仍不像是爱情的爱,而更像是一种陪伴一种习惯。像是在那片陌生荒芜土地,唯一可以紧紧握住的绿洲。

3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