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书心得500字10篇

| 佳洁

边城读书心得500字【篇1】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篇小说以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二三十年耐的恬静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一个悲剧故事。

在风光秀丽的湘西,在峒水流域的一个小城市中,70岁的摆渡老人和15岁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翠翠美丽纯洁,情窦初开,她爱上了城中管码头的船总的二儿子傩送,麻烦的是大儿子天保也喜欢翠翠,最严重的是,一座新碾坊又加入了这场竞争——团总将它作为女儿的陪嫁,正托人放口风,要求傩送作女婿。

为了翠翠的幸福,老船夫愿意让翠翠自己做主,因此没有直接答应天保的提亲,待天保明白傩送也爱翠翠,同意傩送提出的公平解决办法,兄弟俩轮流对翠翠歌唱,谁唱动了她的心,她便归谁。结果,天保自知不敌傩送,赌气乘船下行,不料溺水而亡。顺天家以为这样的事发生与老船夫有关,傩送也以为他做事“弯弯曲曲”,不爽快,面子上对他冷淡了许多。老船夫陷入了不为人理解的孤独。

傩送父子的冷淡,翠翠外柔内刚的脾性,当年女儿悲惨的死,全部综合在一起,“命运”仿佛给了老船夫当头一棒,他终于无力再抵抗,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伴随白塔的坍塌而死去了。

后来翠翠终于明白了老船夫死前的一切,她因此明白了祖父活着时所不提的许多事,她把事情弄明白后,哭了一个晚上。她终于独守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可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解释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城人民淳朴善良的心灵。

《边城》作为一部中国的乡土抒情的经典之作,也就是作为一部“牧歌”的经典之作,集中表现了湘西的人性之美,只是它最集中地表现的一个方面。在这部小说里面,人性之善良展示的是非常充分的,比如说表现渡船老人,表现顺顺及两个儿子之间的关系。拿渡船老人来说,他的职责是管理那个渡船,他勤劳,善良,本分,凡是一切的传统的美德,他都有。他管理渡船不论风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实于自己的职责。

另外就是人性之美。人性所表现出的这种诗意,一个是善,一个是美,这种美实际上是沈从文在《边城》里所强调的一个重点——诗意,人性的诗意,山水的诗意。如果我们把《边城》看作是一个完美的诗意的中国形象的造型,那么这个人性之善,人性之美是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它构成了《边城》的乐园图式的核心。

《边城》的结局是悲剧,但这里也有很多构成悲剧的因素。比如从现实的方面去理解《边城》的悲剧性,就是作品里面碾坊和渡船的冲突。碾坊代表了一种实用的,功利的以金钱地位为标准的婚恋观。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出于心灵相互吸引的传统的爱情观。这两种爱情观发生了冲突,在作品里面,实际上是以碾坊为代表的这种力量,这样一种势力取得了胜利。爷爷死去,两人没有结合,都有与现实层面的这两种力量的冲突有密切关系。

第二个层面,就是这种命运感,也是《边城》的这种忧伤和悲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这种宿命感,它在作品里呈现的是非常丰富的。

悲剧的发生,实际上最显见的一个原因是一连串的误会造成的。

边城读书心得500字【篇2】

《边城》是一部清新隽永的诗意小说,它展现给世人一幅浓郁的湘西风情图:清澈见底的河流、凭水依山的小城、河街上的吊脚楼、攀引缆索的渡船、穿新油过钉鞋的女孩、身边带着用竹筒装烧酒的老汉。这些充盈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则是《边城》中那独特的人物形象,不论是翠翠、老船夫、傩送,还是顺顺、杨马兵,都给人新奇、自然的感觉。他们都不是英雄,都不是传奇式人物,而是一些普普通通、真真实实的“乡下人”。就如沈丛文自己所说的那样,“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他们身上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张扬的个性,但他们身上有着淳厚朴实的人性。正如在素淡之中自有明澈的光辉,在质朴之中自有蕴藉隽永之致一般。

沈从文极力塑造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个美丽、天真、活泼、聪慧、善良,而又有点胆小,带着几分野气的湘西边地少女。她的出生带有悲剧性色彩,父母因爱结合又因爱而死亡。这个可怜的孤雏从小就只有祖父和那只黄狗陪伴。可她快乐地长大,大自然眷顾着她,养育着她,使她不懂得苦恼与忧郁。那双眸子清明如水晶,那个性天真活泼,宛如山头黄麂一样。

当岁月使她不知不觉地步上青春旅程的时候,爱情也就在她单纯的心中开始萌发。端午节上一次与傩送的意外邂逅,使翠翠平静的心湖荡起波澜,她开始觉醒,开始长大,更加复杂的感情开始萌发,对男女之间的接触,对于死,都小心翼翼起来。

她对爱情相当敏感但又有着乡村少女的怕羞与矜持。比如顺顺托人向祖父提亲时,翠翠“低头去剥豌豆,耳边听着远处竹篁里的黄鸟叫。翠翠想:‘日子长咧,爷爷的话也长了。’翠翠的心轻轻跳着。”而待明白顺顺托的媒是老大天保,而不是她所钟情的傩送时,翠翠的心都乱了,但“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也无理由哭。”只是“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这些细节描写写出了少女情怀的波澜、羞涩与无助,也写出了她的朦胧、无可言说的思绪。她渴望爱,渴望收获爱情,但现实却是戏剧化地向前发展着,她和傩送的爱情注定要经历一番磨难与等待。

翠翠,又是具有卢梭式美德、喜欢幻想的少女,她一直生活在梦想、幻想当中。这种幻想是她希望与忧虑的混合体。如她害怕被鱼咬,害怕爷爷的死亡。当雷雨之夜祖父病逝,翠翠以为他仍在睡觉。而当得知祖父逝去后,“这是真事情吗?爷爷当真死了吗?”我们看到翠翠仍活在幻想中,她不敢直视现实的真实与残酷。

小说的结尾带有弗洛伊德的色彩,翠翠接替祖父的位置成了摆渡人,在等待的岁月中面对爱情与死亡这个不可预测的未来。

傩送,这个翠翠心仪的男子,不仅有被称为“岳云”的漂亮仪表,有朱雀般的歌喉,更有一颗纯挚、美丽的心灵。

当得知大哥天宝也爱上了翠翠时,他没有隐瞒、没有欺骗,而是坦白相告自己的情感。他也没有因为兄弟之情,放弃自己深爱的女子,因为他坚信爱是无法相让的。

当一座崭新的碾坊与一只陈旧的渡船放在一起让他选择时,他毫不迟疑地选择了渡船。有人说:“渡船是活的,不如碾坊固定。”有人又说:“有了碾坊就衣食无忧,远比撑渡船强多了。”但傩送却说:“我不要得到那座碾坊,我想要那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注定要撑这只渡船。”在他心灵的天平上,财物比起爱情,根本无足轻重。因为爱情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爱情也不会因社会地位不同而被分隔开来。同时我们也看到,碾坊与渡船所代表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冲突:渡船如祖父摆渡生涯的热忱、朴实品德;而碾坊则代表的是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态度。渡船代表着困窘却浪漫的生存,而碾坊代表着富足却庸俗的生活。另外,渡船与碾坊也代表着自由与囚置的冲突。渡船是活的,是自由的,而碾坊是死的,是束缚人的。傩送选择了渡船,就是选择了自由,选择了神圣的爱情。

当顺顺由于天宝之死而不愿意翠翠做儿媳妇,逼傩送去娶王团总的女儿时,傩送的情感爆发了,他不认同父亲的价值观,他坚信自己的爱情信仰,走自己的路,于是他毅然离开茶峒这块生育他的土地,坐船下桃源了。这充分显示了他对爱情的纯真和心地的明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为爱出走、为爱流浪的硬汉子。

而小说的最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种耐人寻味、带有生死未卜悲剧色彩的结尾,这种虽平淡如水,却意境苍凉,绝望与希望并存的结尾让人感伤无奈,也使每一个人都把傩送的形象深印在心,为他的痴情,为他的执着而感动,也为他的归期而满怀希冀。

《边城》是一首乡野牧歌,是一首爱的绝唱。在这个发生在湘西沅水河边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沈从文所创造的“人生形式”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而那正是《边城》中鲜明人物个性的共通点,也是其魅力绽放的内在因素。

《边城》是一个没有结束的故事,掩卷时似乎仍感觉到那缭绕的袅袅余音,那渡船在清澈的流水中摆渡开去,荡起一串串涟漪,也荡起心湖一点点微澜。

边城读书心得500字【篇3】

《边城》让人们走进淳朴、善良的劳动人民,去聆听他们内心深处发出的生命的声音。

湘西,钟灵毓秀之地,就在这儿,我相信也只能在这儿:一条小溪,一户人家,一条黄狗,一个老人,以及——由的最澄澈水才能孕育出来女孩翠翠。翠翠从小与祖父生活在一起,时间飞逝,她已从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是祖父的心头肉,渡船的祖父也是她生活的全部依靠,无论雨晴必守在船头的老船夫,渡船时弯腰弓背的老人,这些,都被翠翠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看在眼里。在岸上睡着的祖父,翠翠不忍心叫起,便自己载着河对岸的客人,履行着祖父的职责。翠翠心里的声音,念叨着祖父的平安与健康。淳朴、善良的本性使她作为祖父身边唯一的亲人,将这些年来祖父给予她的恩情偿还。

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孩,她的心里也有对爱情的愿景,天保二老是她的意中人,在同样喜欢翠翠的天保大老出水祸死后,二老选择了逃避,远走他乡,只留翠翠在溪边等候,小说的最后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是否等到二老回来的结局,只能在人们心中圆,但我们又能听见翠翠心中最真切、最简单的盼望二老归来的声音。

边城读书心得500字【篇4】

初读了《边城》,赞叹于茶峒的淳朴的民风。坚持要给过渡钱的渡客,坚持不要过渡钱的、会去买烟草和茶叶送给渡客的老船夫。这里的人如这里的风景,纯净美好,质朴真诚。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细细的淌着,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样的文风,却能够深深的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衬托出一座纯净的边城。

在苗族居住的茶峒,既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在唱歌中了解和认识对方,知道或分手或结亲——所谓的走马路。这后一种方式,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也反映了这块地方人们善歌的才能。

《边城》它不仅仅是一部描写民风、景色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堪称绝美的爱情悲剧。翠翠,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他对填报兄弟的爱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或者说这种爱似乎一直是以梦幻的形式出现的。

在梦里,她“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于是她“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在了一大把虎耳草”。她只有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情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痴痴的坐在岸边”,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

从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因为她的淳朴,他无法拒绝大老,也无法向傩送表白,但傩送驾船远走后,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的归来,爱的那么坚定执着。一个弱女子,满心盛的都是“爱”。

作者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给读者留下了悠长的惋惜,无限的牵挂期盼。也许冥冥之中真的有岁月轮回,母亲的悲剧在女儿身上再一次重演,但不管未来会怎样,自己的未来终究要靠自己去争取,但愿她等到的不是无言的悲哀,不是追悔莫及的泪水,而是应属于她的那份幸福。

我总在想,为什么这个小说叫做“边城”?是不是沈先生在心中在守护着什么?在怀念着什么?但这恐怕只有沈先生自己才知道了。

边城读书心得500字【篇5】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如水的平静,没有战争的那股硝烟。它描写的是住在山区的一位老爷爷和他的孙女翠翠的平静生活。在那个山村里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朴素的人的一张张面孔。

作者曾经讲到:世间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规规整整地写下“沈从文”三个字,我就立刻会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这倒不是因为他的“沈”姓有一个三点水的偏旁,而是因为他如水的性情。

他曾在写于一九三一年的《自传》中说:“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关系。”我是住在海边城市的一位中学生,对于水我是不会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从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领悟到了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

“正因为工作真正贴近土地人民,只承认为人类多数而‘工作’,不为某一种某一时的‘工具’,存在于现代政治所培养的窄狭病态自私残忍习惯空气中,或反而容易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强力压迫与有意忽视。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顺利工作环境,也并不容易。但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确,信心坚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时,将无疑依然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他的这段话极具预见性,随后不久,他就因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强力压迫和有意忽视”,连“稍微有自主性的顺利工作环境”也不可得了。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当时达到处境是非常之艰难的。

《边城》就是从这样一个人的笔下刻出来的,是多么的生动传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这山水的哺育中长大的,这一点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梦多少渴望。

边城读书心得500字【篇6】

人向往的是什么?

一片树林、一片大地、一个蓝天,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当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一座小屋、一个村庄、一个城镇……一个步伐、一辆自行车、一辆轿车……

不知道这个世界是在进步还是在退化?人手所创造的不知道得否满足于他们的心意?人心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当你贫乏的时候,追求的是财富;当你动荡的时候,追求的是安定。而如今这个时代,繁华的城镇里高楼拔地而起、街道上车水马龙、行色匆匆的人们在忙碌中建设着社会的发展。这景象本应符合人类的追求,但经历过农村生活的城镇人们却开始向往农村的环境。这似乎有点矛盾,从落后的农村到发展的城镇,从发展的城镇又到落后的农村。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

边城读书心得500字【篇7】

夜深人静的夜晚,躲开白天城市的喧嚣,让自己沉浸在一片静穆之中,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品读《边城》,思绪也随着书中人物的变化发展起伏。

《边城》写的是一个恋爱的故事,情节简朴优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码头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城边碧溪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翠翠心里爱的却是傩送,当天保明白了实情后,深知不能勉强,主动退出了竞争,架船下辰州,好忘却那里的一切,却不幸遇难。傩送虽然一直爱着翠翠,但哥哥为此而死,使他心中压抑,又对老船夫有误会,也在痛苦中离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独自承担所有的变故,在等着,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人。

人世间的美好与凄凉,在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翠翠与爷爷至深的亲情,天保、傩送两兄弟的手足之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的和谐融洽又质朴的邻里关系,人与自然的统一,淳厚的民俗与民风……

又或许是秀美的景色,喧天的锣鼓,热闹的节日,吸引了眼球,掩盖了喜庆祥和背后的凄凉与伤痛。但作者清新隽永的笔词下的确有丝丝忧伤的情怀。就像这里也有亲人的离别与去世,有满满的期待未果,还有懵懂、朦胧,却又无疾而终的爱情……

有些时候,我们看到繁华,却看不穿繁华背后的萧索与凄凉,经历了喧哗,却没有想过曲终人散后的寂寞是否也会升华。有些时候,我们看到了现象,却拨不开迷雾,也有些时候,有些话不说,就再难澄清,再难说出口。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但长久以来,生命便如一条河流,激流曲折,却永远也回不了头。我们总抓不住一些东西,改变不了一些事物,美丽的背后也有诉说不完的苍凉。就像翠翠这样明媚的孩子,最终也只得在江畔孑然一身独自的痴痴盼想。

这里的忧愁是一滴化不开的墨,滴到心上,纠缠不止,然后风干,凝结在那里,无法抹去,只有那澄明的江水,依然诉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边城读书心得500字【篇8】

两年前,与父母一起游凤凰古城。倚靠在河边客栈的扶栏上,看着河面上往来的船只和正在河里洗衣的人们,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里的水太美了,这里的生活太朴质了。

两年后,我读这这本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忍不住把书里的画面与凤凰古城串联在了一起,仿佛故事就在眼前。

书里的水晶莹澄澈,书里的人善良淳朴,而书里没有惊心动魄的画面,故事却凄美动人。湘西小镇没有霓虹闪烁,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浪花汹涌,没有万马奔腾,却也景致卓然,让人流连其中。

书中的主人公翠翠天真烂漫、美丽善良,与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在知道他不久于世的时候,因为疼爱,也确实是疼爱,给翠翠安排了婚事。可因为爷爷的安排,让翠翠和老二与幸福失之交臂。虽然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却也是我们当下父母与孩子的演绎。

今天的我们,就像翠翠,而我们的父母,就像是翠翠的爷爷。不可否认,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我们都像翠翠爷爷爱翠翠一样,他们愿意把他们最好的给我们,也总是为我们安排他们认为最好的生活,与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我们都是为你好”一样。可是,他们从来没有问过我们,我们要什么?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爸爸妈妈常常会说,相信他们,他们是过来人,有经验,会让我们少走弯路。可很多时候我们就失去了我们权利,我们没有选择与对比,好与幸福也可能瞬间从我们身边擦身而过。妈妈的一个好朋友,她的女儿原本学习成绩平平,可有一次期末考试,考了全班第一名,阿姨便认定她女儿能力是没有被挖掘出来,于是语数英各科一对一的补课,终于考上了竞赛班,无奈那姐姐在班级里始终跟不上进度,于是产生了厌学的心理,成绩一落千丈,对阿姨的这个决定她耿耿于怀,现在母女关系势如水火。

整本书,我除了看到美丽的湘西景色,更多的是感到惋惜!如果爷爷有与翠翠深入的沟通,如果他们没有这个误会,那故事的结局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呢?希望生活中的我们,父母与孩子、老师与学生、朋友与朋友之间多一点沟通与了解,少一些误会,那美好一定会多很多的!

边城读书心得500字【篇9】

离开了,不再回来。

等待,一切都是等待。

初春,万物生机勃勃地叫唤着,一个冬天积蓄的离愁都在此刻一泻难手,几个年载已悄然过去,几个寒秋的荒凉,几个宁夏的思念,可一切却仍旧如此。等待的都没有回来,思念的,总会更受伤害。

翠翠仍旧没日没夜的帮忙渡河的人们拉着渡船,但她的心,已然飞到了远方,去寻找安慰,最后的渡船,没有该来的人陪伴,三千江水暖亦寒。即使如此,她还是选择了等待,盼望着期待的身影悄然而至,手中捧着虎儿草,带着熟悉的微笑,想者未央的对山,那动人的歌声中传递的浓浓温情。

或许是天公不做美,整个苍穹乌云密布,从早上到现在也还没有一个渡客,果不其然,不一会儿便哗哗下起了倾盆大雨,河上后浪推着前浪,推得渡船左右摆动着,就连那绳索也颤抖着,翠翠倚在窗边看得正入神,忽而发现,绳索似乎要断了,因为日久失修,历经风霜的绳索已无法再经受这般强烈的打击了,开始一根又一根的断掉,翠翠心中一惊,哑然失声,又因那是祖父的心血,便奋不顾身地跑出户外,紧紧地抓住即将断开的绳索,并不断的呼喊,可这时又怎么会有人呢,冰冷的雨滴无情地敲打着她单薄的身子,她不禁颤抖着,但心念到祖父,便又抓得更紧了,小小的手掌上都已一片殷红了,可是这风浪无情,岂是她这么一个弱女子所能阻挡得了的呢,冰霜中,只觉得一股强大的力量将她推入湍急的河中,耳边风的呼啸声渐渐变弱,视线也渐渐模糊,黑暗中,她似乎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温暖而有力量,给予了她睁开双眼的勇气。

她睁开双眸,看到了以为是梦中才能看到的景象。

那个等待了多年的人,那个思念了多年的人,现在,就在眼前,触手可及,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他说:“你还好么。”她再也按奈不住内心的激动,在他的肩膀上哭了起来,多年来所停留在内心的泪滴,一齐涌出了眼眶。

原来,她随着河流冲到了下游的城镇,而他,一直都在这个城镇,当他又在遥望故乡时,他看到了她,毫不犹豫,救起了她。

之后,她找到了停靠在河岸边的那只渡船,他们结了婚,在这个镇子上又做起了摆渡这一业来。

她说:“是这渡船让我遇上了你。”

他说:“是你让这渡船找到了我。”

我说:“是缘分,命中已定。”

边城读书心得500字【篇10】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如水的平静,没有战争的那股硝烟。它描写的是住在山区的一位老爷爷和他的孙女翠翠的平静生活。在那个山村里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朴素的人的一张张面孔。

作者曾经讲到:世间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规规整整地写下“沈从文”三个字,我就立刻会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这倒不是因为他的“沈”姓有一个三点水的偏旁,而是因为他如水的性情。

他曾在写于一九三一年的《自传》中说:“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离。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我有极大关系。”

我是住在海边城市的一位中学生,对于水我是不会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从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领悟到了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

“正因为工作真正贴近土地人民,只承认为人类多数而‘工作’,不为某一种某一时的‘工具’,存在于现代政治所培养的窄狭病态自私残忍习惯空气中,或反而容易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强力压迫与有意忽视。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顺利工作环境,也并不容易。但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确,信心坚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时,将无疑依然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他的这段话极具预见性,随后不久,他就因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强力压迫和有意忽视”,连“稍微有自主性的顺利工作环境”也不可得了。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当时达到处境是非常之艰难的。

《边城》就是从这样一个人的笔下刻出来的,是多么的生动传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这山水的哺育中长大的,这一点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梦多少渴望。

5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