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的读书心得

| 新华

写心得需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思想,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和经验。优秀的《我们仨》的读书心得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我们仨》的读书心得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我们仨》的读书心得篇1

在我六岁以前几乎是没有记忆的,因此对我的爷爷并没有什么印象,使劲回忆起来剩下的是一个穿着中山装的消瘦老头,时常带着八角帽,兜里总有一块深蓝色格子的手绢,随身携带一杆烟袋,特别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我清楚地记得他去世前用力抓着我的手,泪水沿着他的眼角缓慢地往下滑,我从未见过老人流泪,仔细地盯着他已经没有光泽、隐藏着痛苦的脸。

他好像要对我说些什么,似乎又担心我听不懂,欲言又止,我确实什么都不懂。可能我当时瞬间意识到他要向我说些特别重要的话或交待些特别重要的事,要知道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没有一个大人会这么正式、这么凝重地想和你交流。可能我当时有点急着想让他和我说话或者突然发现这可能是我们的最后一面,不知道该向他怎么表达,哇的一声哭起来了。

那确实是我们最后一面,从那时起我有了记忆,对所有我看过的,听过的,感受过的都以镜头或画面的形式保存下来,唯一让我无法理解的是所有的经过都像无声电影一样刻在脑袋里,即使发生时听到的声音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也变成了画面。后来,每次想到他去世前的那一幕,泪水沿着我的眼角缓慢地往下滑,我理解了他想和我说什么。人将近死亡的时候,所有的爱恨情愁都会变得淡薄,就像一壶放了一段时间的白开水,喝的时候没有滋味,饮尽时会觉得一丝丝发苦。

去年在清华园和一个朋友瞎逛,在礼堂附近的树上看到一串串纸鹤,千奇百怪的纸鹤一眼就知道不是批量制作的,在学校里的各种活动让人觉得一点都不新鲜,我们骑着车子穿过小桥,一个巨大黑色条幅进入视野。杨绛先生走了。我从未看过有关钱钟书和杨绛的任何书籍、甚至花边新闻都不愿意关注,传说中他们已经接近圣人了,至少是完人,我之前对那些传说中高风亮节的知识分子总是保有这样的戒备和谨慎。经推荐开始读《我们仨》(杨绛著),草草读了前几篇立即停下来,我发现我必须重新开始,并且要不断压制阅读速度,否则年轻幼稚的我将会错过很多。老人们最让我们遥不可及的地方就是他们年轻过,而我们没老过。

那些久经考验的爱情故事往往都是从惊鸿一瞥开始,两个人彼此最初的印象含有足够的势能在岁月长河里慢慢释放。无从得知钱钟书和杨绛二人之间谁先爱上谁,谁爱谁更多,两个人的情感就像酿酒一样,时间长了才有味道,后去世的人难免回味更多。当一个老人丧女丧夫再无羁绊之后,过去的幸福与美好都化作此时的悲伤与孤寂,家里只剩下自己和回忆。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要接受或经历的,既不能过于悲痛也不能无动于衷,不可避免地会时常做起万里长梦,梦里是如何团聚,梦里是如何分别。

夕阳不总是无限好,一个将要死去的孤独老人,不知道自己死后能否与亲人团聚,对未来没有任何盼头,只能静静地等待,默默地回想。诚如杨绛所说,他们仨口人是平平凡凡的一家人,平淡而幸福地共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即使曾经有过波澜壮阔或起承转合的人生,在记忆里也只剩下支离破碎的镜头。很难从一个老人身上看到怦然心动或柔情似水,也很难发现迷茫困顿与不知所措,曾经的愤怒、喜悦、矛盾、痛苦、欢乐、惬意都像水滴一样汇成了一条舒缓的河流飘向大海。在漫长的一生中,幸运有爱人相互欣赏、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幸运有爱女带来温馨,带来理解、带来陪伴。在教科书里,有国才有家,每一个家庭都是国家历史下一粒沙,在《我们仨》里,国家历史是每一个家庭的土壤,在此之上的家才是灵魂的归宿。

在这里不想记录他们家庭生活的任何细节,杨钱二人在漫长的道路上总是能走入对方的心里,同时尊重彼此的习性,照顾对方的感受。女儿同他们二人亦师亦友,一家人风雨同舟,和睦温暖,就这样度过了三个人的一生。可能人老的时候总是念着别人的好,特别是老到家人都已不在时,只有这些美好记忆让人感觉活着,让人还能活着。这本书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神仙伴侣大抵就是杨钱这样,生活就是这样波澜不惊。不得不提醒各位,这部回忆录既不完整也不客观,只能理解这是一位孤独老人的精神支柱,绝不是生活的全部。

老人身上总一些旧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我们以为旧的东西从来没有过时过,一直如是罢了。

《我们仨》的读书心得篇2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躁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暑期。

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从梦中惊醒,向先生钱钟书细细描述,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他们老了。

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罢了。可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

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

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我们仨》的读书心得篇3

如果不是小米妈妈的推荐,成妈很难想到去读杨绛的这本《我们仨》,甚至连杨绛是何许人也都不知道。成妈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读完此书,很是为他们一家三口相扶相守所感动,也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却仍工作的态度落泪,为互爱的一家人失散而悲伤。

杨绛是钱钟书老先生的爱人,钱钟书是《围城》的作者,他们的爱女名钱瑗。此书是杨绛老先生于九十多岁后怀念已逝去的另二位家人作做。书中描述了她们颠沛流离的一生,但却患难与共,相互理解与支持,同时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抱怨,积极的生活态度。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描写一家三人的品质,但字里行间及一生事迹却透露着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高尚品格。

很是为文末所描写的一句话感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如此,会历经大起大落,会历经生老病死,端看我们用何种态度生活着。用积极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快乐和幸福的;用消极的一面看待人生,则人生充满不幸。其实现代社会,我们人人是幸福的,没有饥饿,没有战乱,是和平发展繁荣昌盛的好时机,几百年才一遇。我们处在这样的好时代,有什么不知足的,又怎么能不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

我心亦然。回想着自己曾经许下的愿,为社会贡献一些心力,去落后地区资助些生活困难的孩子。但总是为生活中各种杂事缠绕和困扰,将那些心愿抛诸脑后了。等成成大点要去实施了,带着他去去落后地区,体验当地的生活,让他明白他是幸福快乐的。

看完了《我们仨》,我也学到了很重要的一条,不要抱怨。其实人生中总会遇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会被误解,会被陷害,但没必要抱怨的。今后我也要摒弃抱怨,用平常心看待得与失。

《我们仨》的读书心得篇4

一场疫情,让我多出来好多时间可以安静的看书,今年看书的速度还算可以,突然觉得在读完每一本书后应该写写读后感,免得日后看过的书都成了过眼云花。此为首篇,希望日后可以一直坚持。

《我们仨》这本书买来有几年了,总是看过几页就睡过山去,再继续翻看就发现前面写的不知是何事了,尝试几次失败后就乖乖把书放回书架上。清明假期回家再返京隔离14天期间,实在没书看便开始读此书。用了一个半下午看完,十分感动。

杨绛老先生用最平实朴素的文字,诉说着细碎生活的点滴,那些温馨是属于他们仨的,那些苦难却是属于那一代人的。从和先生的相遇相知,女儿的出生成长,到古驿道上令人心碎的陪伴和离别。“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虽然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但你看得到她心上的眼睛在流泪,然后看得到她心上的窟窿被人生路上他们仨一起捡拾的“石子”再填满。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每个字都饱含着深情。除了感动于他们深厚的情谊,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生活的反思和生死观的思考。

我站在书中父母的视角下,看到了父母不愿孩子远游又希望她自由的纠结,孩子远游时的“牵心挂肚”,虽然我还未为人母;我站在妻子的视角下,看到了所谓神仙伴侣的模样,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浪漫,虽然我亦未为人妻。现在的我就是圆圆的角色,然而我却漂泊在外无法时常陪伴父母左右。

经历这次疫情,对于死亡有了更加鲜活的认识。曾经总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其实它就在我们头顶上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它不管你是妻子是爸爸或是女儿。可能大多数人年少时都想去游荡去掘藏,我曾经也是,最近也在思考到底怎样的生活才是让自己无怨无悔的,即使马上就要死掉也没有很多遗憾的。现在的生活不是,那么剩下的人生要怎样过呢?还想不清楚。

人活这一世好比是在人间的一次长途旅行,读书认字以便于接收信息和表达自我,学习各种技能支撑自己生存和继续旅行。旅行,更多的是体验、感悟亦或传递爱与善良。然而很多人在这漫长的旅行中渐渐迷失了自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生活除了麻木的活着没有什么特别的体验,对身边平凡的幸福视而不见,对天边遥不可及的梦想苦思追寻。我时常也有这种感受,亲情与我相隔千百里,爱情或许更远,友情虽近却显淡薄。回想自己过的这短短二十几年,好像并没有多少“石子”留给至亲至爱之人。倘若有一天我不幸早逝,我该用什么才能填补上他们心里的窟窿;倘若更不幸这世上最后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是否应该从现在开始捡拾我人生路上的“石子”了呢?

《我们仨》的读书心得篇5

妞妞,距离你要到这个世界上只有3个月了,我想不光我和_,还有很多人都在为你的到来忙碌着,特别是你的妈妈,所以首先,感谢_,正因为有_怀胎十月的辛苦,才会有我们普通的平凡的《我们仨》!

妞妞,爸爸之所以就着看了杨绛的《我们仨》后写这个话题,思考的核心还是怎么实现人生的价值,其实这个问题我和_也说不清楚,但是马上就为人父母了,不能也教育不清楚你吧,你看这就是一个悖论了,自己弄不明白还得要教清楚孩子,所以爸爸决定告诉一个正确的路子,至于你在这个路子上走发现什么风景,那就看自悟了吧...

第一,要多看书,书是人类总结经验的载体,虽然现在网络很发达,甚至有“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Google”但是爸爸还是希望你直接看原著,了解其他人的无数个人生,你就有很多重的精彩;

第二,学习语言,这个其实包含了几小点的:学习语言可以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这个信息可以是技术PAPER也可以是社会经验,然后学习语言可以直接跟人交流,以后就是学外语也不能走老爸这个不能开口的路子,虽然我在改正;

第三,读千卷书还要走万里路,不能局限在空想和死记硬背中,格物致知啊,只有自己亲眼所见才知道语言的魅力以及修辞手法与后现代主义的奥妙;这点看老一辈的人就要好很多的,比如钱锺书,鲁迅,还有王小波,爸爸希望你能就他们的文字去追寻上个世纪的轨迹;

第四,学会反思,所有的人——特别是你的父母——是深深爱着你的,这种爱是无私的,是垂直向下的!但是,爸爸希望你能融会贯通理论后在实践中相辅相成,这就是反思和计划的作用了!我们不希望你留名青史,但求物质精神双小康吧!

妞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烙印,爸爸的认识不知道会不会局限在2008年,但是我想至少大的条框是没有出格的,这都是在善良和平和的心态上完成的,当然我和_会做好榜样!

还是要嘱咐一句,从我和_的经历来看,人怕没自己的目标以及知道了没有毅力去克服碰到的困难,人最后还是要超过自己!

愿_和你安康,我们也会是不平凡的《我们仨》!

《我们仨》的读书心得篇6

《我们仨》这本书用最平淡、最朴实、最简单的话语描述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该书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里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经历;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无论是梦境还是现实,这本书都让我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杨绛先生对自己丈夫和女儿的思念以及这个三口之家稳稳的幸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个三口之家在1997年和1998年经历两次变故之后,仅剩杨绛先生一人。杨绛先生写到:“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孤寂充斥在字里行间,让我这个局外人也深入其中。按理说,一个百岁老人,她的人生本应是阅历丰富、感慨万千、跌宕起伏的,但这本书,给我们的不是什么人生经验,诚如其书名那般简单,在这个充满书香气息且集作家、翻译家和教授于一体的知识分子的家庭里,同样让我们感到了普通家庭的平淡生活。诚如书中所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我思考着,也许这是杨绛先生重编这本书的初衷吧。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杨绛先生的全能、钱钟书先生的痴迷学术、钱瑗的到来,都是这个三口之家的小确幸。这本书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暮年到青年,一字一句都让我感受到爱情、亲情等许多人世间美好事物的写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大概是爱情最好的模样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世间的事总是不尽如人意的,杨绛先生曾写到:“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能把悲伤写到让人看了就心痛,可见,世间别离对于杨绛先生的打击,就如同黑夜中的我们找不到前行的方向。过去的美好成为她内心最美的回忆,也许正是这痛让她更加清晰那些美好,是她晚年生活最大的支撑。那一瞬间,我体会到了“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境。

他们一家三口在学术造诣上都是极高的,但他们的生活却是极其平淡的。“‘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让他们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在污泥中能洁身自好。也正因这种态度,使得他们被世人敬仰。

卢翎曾评价杨绛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一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这大概是读者最好的概括了。《我们仨》就是杨绛先生用细腻、朴实的语言描写的人生的喜怒哀乐。不似辛弃疾的豪迈,不似李清照的婉约,不似李白的随意,但字字细腻、句句经典,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个三口之家注定是这平凡中的不平凡的家庭,简单生活中的不简单的境界。

9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