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通过近两个月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自己对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作为一个八零后的年轻大学生,我也许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深奥,但我能理解的是努力学习政治、学习文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贡献。通过学习我认为自己还要对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使全国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当然也是我们年轻人应当充实自己的。很多时候,我们注重于文化学习,从小到大我们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进步让我们留恋于许多的新生事物中,政治思想意识淡薄,通过学习,真觉得其中有深奥的道理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理解,作为建国六十年后的年轻一代,我们有义务把这些思想传承下去,为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做出我们的贡献,做一名有社会主义信仰的年轻一代。
二是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也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我们年轻人更应当树立这个理想。有很长时间我们周围的年轻人有着各种各样的理想,我也是画家、音乐家、经济学家等等都是一个有一个小思维在自己脑海中不断涌现,通过学习我觉得自己过去的思维比较狭义,所有的理想许多时候是为了自己个人的价值体现及家人,很小家子气,今天我感到我们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需要我们年轻一代去做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明天需要我们去描绘,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应当成为我们伟大的理想,年轻就意味着未来的责任。
三是有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当我们有了信仰和理想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时代精神,我们的党的前辈不管是老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和新时代的先锋模范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想到这些真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我要不懈的努力。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x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好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经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等硬实力建设固然重要,但国家形象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等软实力建设也同样不可或缺。大量事实说明,近现代以来,民族的凝聚力、感召力、影响力、竞争力往往取决于文化软实力的大小和强弱;国家的经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兴衰成败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也同样取决于文化软实力的大小和强弱。这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规律性现象。
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和灵魂是什么?就是价值观。《黄帝内经》讲到:“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文化软实力和价值观,就好比形者与神者,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没有价值观作为灵魂,文化则“形不可活”,没有文化作为“体用”,价值观也就无法附着和依存。说到底,文化软实力的比量和竞争,就是价值观的比量和竞争。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要想在比量和竞争中,立稳脚根、掌握主动、赢得优势、站位靠前,就必须建设核心价值观,增强其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谋求现代化的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大潮流、大趋势,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动荡不已、内乱频发,发展停滞、四分五裂,甚至有的经济发达、实力较强的国家也难以幸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崩塌和核心价值观的颠覆所导致的思想混乱和争斗无疑是一个重要根源。一些观察入微的学者说:“城头变幻大王旗”不再是刀枪舰炮的结果,“兵不血刃夺天下”正在取代传统的武力征服,这其中价值观所起的作用是一目了然的。显而易见,这样的看法不仅深刻,而且是符合实际的。为什么某些发达国家极其热衷地推行其信奉的价值观,在海量的影视、书刊、游戏和各种信息中顽固地宣扬和输出其价值观,其用心用意也是不言自明的。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辉煌,举世瞩目,但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一个是,到建党100周年,即2020年左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再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即205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时间表,也是我们常说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任务艰巨繁重。另一个是,前进道路上横亘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自然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消极腐败现象多发等。在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毫无疑问会有各种声音,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激荡也是在所难免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多元之中立主导,在多种声音中求共识?如何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治理和秩序?如何凝心聚力、同心同德,朝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前进?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有鉴于此,我们也就不难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倡行,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是因势而来、应运而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的。
植根现实,引领现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毫无疑问是观念形态,但绝不是观念王国所固有的,而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以观念形态出现的社会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毫无疑问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思想意识,但这也绝不是人们头脑中主观自生的,而是需要教育、培养和弘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成为引导人们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的精神信念。一句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引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也就是说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又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需要和价值追求。
具体来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引领和激励我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凝聚着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社会理想;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目标,则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不难看到,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追求,是贯通融合、相互支撑、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紧密结合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也不难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5年所追求、所奋斗的价值目标,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60多年所追求、所奋斗的价值目标,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后在90多年艰苦卓绝的历史发展中矢志不渝所追求、所奋斗的价值目标,从追根寻源的渊源和命脉来看,又积淀和包含着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优秀美德在现时代的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深深植根于当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之中,植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其产生和倡行的现实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现实、植根现实,但又高于现实、引领现实。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成为社会每一个成员内心的信念,成为他们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也就是说还没有成为社会的普遍现实,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激励和鼓舞人们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在走过的历史中,我们为什么能够经受各种风险和考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应对许多难事,办成许多大事,成就许多喜事,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一条重要经验。尤其在当前,我们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形势新任务,更需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需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激励作用。从国内来讲,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维的自主性、独立性、多变性明显增强,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需要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强基固本;从国际来讲,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特点,风云变幻、挑战频频,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风险和考验的压力也在加大,需要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维护我国安全和发展的核心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要从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入手,从思想道德层面、法律层面、政策层面给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内化于精神追求,外化于自觉行动,成为支配行为、引导生活、推动实践的强大精神力量。
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生活中的共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它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也不意味着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它是非常实在具体的,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
人们常常看到,面对同样的事情、处于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人反应可能会是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面对危难,有见义勇为的,也有溜之大吉的,有扶危救困的,也有袖手旁观的,有助人为乐的,也有冷漠处之的;面对金钱,有热心慈善事业的,有诚实守信的,也有不择手段、利令智昏的;面对白发老人,有赡老敬孝的,也有厌老弃老的。总之,在涉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诸多问题上,几乎都可以看到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正因为如此,才有各地相继出现的推选最美好人的活动和持续不断的赞美声浪,也才有社会舆论对“小悦悦事件”等失德、败德现象的鞭挞、愤慨和反思。为什么在同样的事情面前会有不同的立场、情感和举止?原因就在于人的价值取向、价值选择不同,也就是人的内心深处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这一方面说明,价值观就在我们身边,就在生活之中,而且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另一方面又说明,我们必须要在多元中确立主流价值观,在多样中求得最大公约数。这个主流价值观和最大公约数,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所必需的,而这只能是、也必须是我们所倡导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结合和用好我们身边生活中的凡人善举、义德义行。普通百姓身上的崇德向善、感人至深的好人好事,深刻体现和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从中可以立小见大、处低观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生动活泼、易学易懂、亲切感人,落细落小落实,入脑入情入心,从而变为人们内在的信念意识和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的先进性要求,但它同时又有着广泛的群众性,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价值观念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群众基础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不能狭隘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只是社会先进分子的价值观,更不能视为少数精英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反映了人民群众内心积淀深厚的价值追求,是他们期待和向往的共同价值观。毋庸讳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对于当前来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做好的,不少人还有差距。但不能因此否定和抹杀广大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认知感。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的热烈追求和褒扬,对假恶丑的无情鞭挞和斥责,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尽管社会呈现的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状况,也尽管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但广大人民群众自始至终存在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相契合、相一致的,实质上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期待和向往。人民群众内心世界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恰恰是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力量,也真切地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所追求的共同价值观。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和多种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活动结合起来,体现在精神文明创建实践和各种重大纪念庆典活动之中,贯穿于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之中,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处不在,让群众从这种浓厚的氛围和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增强认同感,提升精神境界,从而实现从外在行为规范到内在自觉追求的转化,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在党的x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中,确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治理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国家治理对公民个体的价值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定必将为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起到定向导航的作用。
让我们感到无比欣慰的是,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确定的第一个即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观培育向导。
先说什么是核心价值观?我认为,所谓核心价值观就应该是就是一个很简单地人人都可以坚守实现的人生价值观或道德规范;一个人一旦坚守这一人生价值观,它就会在中国社会能够很有尊严的活着,死后并被历朝历代所敬仰。
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我们发现,封建社会的“仁智礼义信”、建国后的“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后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八荣八耻”等,曾一度成为中国人的价值导向;然而,上述所有的价值导向在中国几乎都没有能够长久的坚持下去,原因是:A、不与国际接轨;B、不接地气 C、社会变革的不协调导致的社会价值观的混乱,D、坚守上述价值观的人在中国活得并不是那么有尊严,等等;然而,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升官发财”思想或与“升官发财”思想相对应的国家政治机制始终干扰者建国后各种价值观的推进,于是上述所有价值观却成为了一个个时代的“口号”。
现在要推进“x大”审核通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做到:1、从影视中、文学作品中、中小学教材中彻底清理“权力万能”思想、“富豪”尊贵的思想、“霸王”意识,树立起“权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树立起“天下财富由人民创造并归之于人民”的思想,建立起更加公正的人生生存平台,有效预防特权思想和贫富分化的泛滥;2、要预测和约束好权力和财富这两只“猛兽”的走向,并加以及时的有效的调整监管;有道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说只有将中国的权力财富分配好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才不是口号;3、完善法律,必须将核心价值观建立在法律的保障之下。
与宗教相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台,没有涉及到人们道德底线的建立,于是我们可以参考x、佛教、道教、财神的财富观等内容中的“戒律”,进一步明确中国人的道德底线。这样,只有这样,我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更加完美。
由于中国自古的“升官发财”思想的严重与泛滥,我想毛主席提出来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党员干部中、特别是在掌握实权的领导干部中,暂时是不能抛弃的。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的总目标应该是使每一个坚守者能够在中国更加有尊严的活着。
“x大”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它做到了“古为今用”,又与世界主流思想所接轨,于是我们可以预见,它将不会被今后的社会变革所抛弃。这正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思想保证,更是以为首的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国家实施综合治理的一个伟大壮举。
社会转型必伴生异质要素增多和价值取向多元,但人类社会始终存续着体现时空要求的基本的德行准则,即核心价值文化。
其实,源自核心价值观念的文化共识是社会康庄前行的基石。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由大数据的个体参与分工的有机体,必须有一个最基本的价值指向;否则,社会合作将难以有效进行。美国社会学家e·达克亨姆在《社会的劳动分工》中论证了体现集体意识和价值共识的人类文化(生息方式)在社会分工合作中的核心作用。后人将其思想模型化,把文化抽象成行为博弈的共同信念,即共同恪守的恒定的行为选择价值(抑可看作行为准则共识),以导出参与人的最优反应。事实上,只有在共同信念指引下,每个人才能知道每个人都知道(按照规则)应该怎么做,才有社会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否则,不在同一对话框,只能是“鸡对鸭”乱嚷嚷。人们平时说的“老外”,即是指因不同文化信念导致的行为怪异。故而文化是社会黏合剂,体现当今时代精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神圣灯塔。
但是,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不同于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它于无形之中执导人们有形之为,因此,须遵循道德文化的发展规律。
在我国历史上,儒家文化因其特殊价值和践行路径,经数千年衍化而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成为世界三大文化之一,其精髓体现为礼文化。从礼的演进看,由祀神之仪逐步转为事人之礼,使中华文化有别于西方和印度两大文化而走向世俗,以收神仪教化世人之功效。从礼的内蕴看,旨在开启人仁,倡导做人要努力实现从低到高的三个层次:人之性——向善,人之道——守善,人之成——至善。从礼的路径看,基于人→家庭→家族→社会→国家构成的同心圆而设置人伦秩序,强调为人施政要由内而外、由此及彼。
显然,礼行之道可助践行核心价值观。
践行核心价值观须从心开始。人因同心而成一类。人类始祖因发育出相近心智而使互相间感知意图成为可能,这既加快了自身进化,又促进了社会形成。所以,当子贡求一言以用终身时,孔子曰:“其恕乎(如心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论人类社会自然法时所引的“那条一切人的准则”,这是为全人类诸文化都认同的普世价值。所以,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或为民做人或为家过日或为官施政,时时以己度人,事事将心比心,内心才能和谐,行为才能诚信,社会才能友善。
践行核心价值观须从己做起。相通于礼的由此及彼之路径,现代理念倾向于将社会成员的个人空间分为公共领域(体现公共意志)和私人领域(要求为己立法)。这对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用核心价值观镇守私人空间,常思己过,常省自身,慎其独而谨其行,拒非分于隐微;更要勇于面对社会转型期公共领域的失范现象,树立全社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信心,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头做起,“修己以敬(人)”、“修己以安百姓”,给力公共领域,助力社会转型。
践行核心价值观须从严自控。礼文化注重节控自己。因为,人兼具动物恶性和灵光智慧,当自我膨胀时,则极易放松意识控制阀门,引致潜意识领域动物意念的外逸,“堕落成最恶劣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语)。是故,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以核心价值观之缰绳从灵魂深处严束自己,防范有悖道德底线的恶念进入前意识以至成为自己不察的败俗行为,做到富而好礼宁简也,达而好德审慎也,贫而好道无谄也,使每个人的行为都产生正能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谱就中华文化新乐章。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新疆在全区教育系统秋季学期开学前后开展了为期1周的集中教育学习活动。全区各地、各学校教职员工及学生围绕认清当前形势,坚定政治立场、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的势力”、有效开展“去极端化”教育,增进民族团结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扎扎实实开展了一场全员覆盖的集中教育活动,该活动收到了显著成效。自8月中旬以来在新疆教育系统陆续开展的集中教育活动,尤其是大中专院校举行了以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为主题的专题报告会、师生签名活动、学生座谈会、专家学术研讨会、家长座谈会,营造了全员行动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的氛围,同时各地州教育系统还利用微博、QQ群、微信等新媒体积极传播现代文化,在校园里形成“去极端化”的整体环境。通过集中教育活动,全区教育系统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达到了入心入脑的效果。
措施得力有效——
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
8月21日,自治区召开了全区教育系统秋季学期开学前后集中教育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对全区教育系统集中教育活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要求全力以赴做好自治区党委关于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各项工作。
自治区党委常委尔肯江·吐拉洪要求全区各地、各学校要围绕坚定政治立场、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的势力”、有效开展“去极端化”教育和在民族团结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等;对广大师生进行以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深入揭批“三股的势力”罪恶本质和暴力恐怖组织反人类、反社会罪行、促进和维护民族团结、有效“去极端化”,以及新疆形势与政策、校纪校规、行为规范等内容为重点的集中教育。
动员会后,全区各地、各学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了集中教育活动。各地党委、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各类学校的书记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带头宣讲,带头表明观点。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干部结合分工协助抓,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
新疆大学成立了集中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活动方案,明确了活动的内容。新大各部门提前一周进行集中学习,保证集中教育活动一日一总结,确保集中教育活动扎实开展。
9月4日,新疆大学召开了“抵御宗教极端渗透、担当人才培养使命”座谈会,新疆大学校长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感到责任重大,一定要围绕“把新疆大学建成反对分裂反渗透坚强阵地,先进文化引领示范高地,民族团结的模范示范单位”为目标,抓好各项工作。
据新疆医科大学党委书记赵嘉麒介绍,学校把集中教育活动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还为每位教职工建立政治理论学习档案,确保学习不虎头蛇尾,不流于形式。
大中专院校开展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活动,师生反响热烈,中小学也不甘落后,新疆柯坪县第一中学等4所学校团委开展了以此为主题的法制宣传及警示教育活动;新疆额敏县第4小学以年级为单位组成6个教师代表队组织开展“增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反邪教教职工知识竞赛”;温宿县托乎拉乡中学、依希来木其乡中心小学等学校成立了20人的讲师团,除在校内面对师生宣讲外,还走出校园深入重点学生家庭中开展家访活动,向学生家长宣讲非法宗教活动、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
据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阿山江·买买提江介绍,学校在重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同时,开创并推行了“副班主任制度”,挑选大三学生中优秀者担任新生的副班主任,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原来的辅导员说教转变为朋辈教育;由原来的被动式教育转变为自我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入脑入心。朋辈班主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工作,及时发现和预防学生中的思想和心理问题,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减少了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做到提前防范、及时监控、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副班主任制度”也对大三学生自我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大三学生在从事朋辈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丰富和充实了自己,优化了个人素质,增强了个人能力,实现了自我提升。
在开展防范和抵御宗教渗透的同时大力引导校园文化建设,以现代文化和现代思想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开学后各大中专院校开展了社团纳新活动,同时校园歌曲大赛、舞蹈比赛、主题演讲比赛都开始筹备并陆续开赛。新疆喀什地区教育工委、教育局在小学中开展了本土歌曲《喀什的孩子》学唱活动、集体学跳舞蹈《麦西来甫》,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进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新疆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中心小学,组织教师以手绘漫画的形式直观表现各种错误认识和行为,这种艺术形式深受学生们喜爱。新疆伊宁县结合集中教育活动举办了以“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实现新疆少数民族现代化转型”为主题的教师反对分裂、反渗透专题培训班,3020名教师参加了培训;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60年大庆、锡伯族西迁250年庆祝活动为契机,举办了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团结教育。新疆拜城县在温州大学拜城实验高中举行了民汉师生书画展、民族团结手抄报展览、民族团结故事会、主题班会、集体生日会等民族团结融情教育活动,还展示了快板、弟子规、扇子舞、跆拳道、刀郎健身操等师生社团建设成果。
新疆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镇寄宿制学校、喀拉尕什小学等学校举办了图片展览、参观“户儿家民俗展览馆”、民族团结文艺表演、演讲稿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巴州教育局党工委书记许尔辉介绍,该州开展了自治州内地新疆暑期回乡学生宣讲活动,成立了大中专、内高、内初、内职班学生暑期回乡宣讲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落实要求,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将内地新疆班学生及返乡大学生暑期回乡宣讲活动作为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内容,以家庭所在地为中心,通过组织各族学生进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支援服务、“致家长的一封信”、座谈会、就业指导、文艺表演、体育比赛等形式,向自己的亲人、同学和周围各族群众开展了面对面的宣讲。对本村无返乡学生的则邀请邻村返乡学生进行宣讲,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区域覆盖。
内容丰富多样——
增强了集中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效果显著
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政治性、理论性都很强,全区各地、各学校拓展渠道,创新载体,运用各族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集中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集中教育活动中,全区各地、各学校都成立了宣讲团,学校各级领导、党员干部、专家学者带头宣讲,用“大众化、草根化、通俗化”的语言,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向广大师生讲清道理。
走进新疆喀什师范学院可以看到,在宣传栏、LED大屏上张贴、播出的都是反对分裂反渗透的内容,校园里还有很多同一主题的横幅,广播也播放着相关的新闻,该学院在开学后还开展了全员声讨揭批暴恐活动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活动,同时购买了民族团结教育影片《真爱》光碟,为全校师生轮流放映。
据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介绍,在本次集中教育活动中,该校安排了50场专题讲座,学生观众达到25000人次,该学院工程分院开展了别具特色的“六个一”活动,分别为“参加集中教育,我来学一学”学习竞赛、“热爱民族团结,我来谈一谈”分享活动、“民族团结班会,我来夸一夸”主题班会、“争当民族团结先锋,我来讲一讲”演讲比赛、“民族团结一家亲,我来跳一跳”麦西来甫师生晚会、“践行民族团结,我来练一练”趣味运动会。
新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组织主要领导向全校师生作专题报告,还组建了以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辅导员和有经验的任课教师为骨干的讲师团,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宣讲辅导,同时邀请地方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到校举办报告会和讲座。
新疆师范大学在校级层面分9个单元,邀请专家学者为全校教职员工进行6场专题报告。在学习形式上实现了主题宣讲、专题发言、文件解读、交流座谈、上报信息等多层面立体学习。
9月5日,新疆师范大学邀请了安瓦尔·买买提明等4位毕业于本校不同专业的学者专家,向广大师生做了专题报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感恩意识;树立正确的现代文明理念,更好地融入现代文明社会,促进新疆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
新疆大学各部门之间在集中学习中相互合作、资源共享。新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人文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听取了自治区文联主席阿扎提·苏力坦教授的宣讲报告,《永不沉默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致维吾尔同胞的公开信》的发表背景,对《学汉语,我生命中重要的一课》做了一番解读;化学化工学院与人文学院教师听取了新疆社会科学研究院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马品彦《关于“什么是极端化、什么是极端主义、为什么要去极端化”》的讲座,深入探讨了宗教极端主义给社会、国家、民众带来的危害等。
喀什地区教育工委书记卢华东说,在集中教育活动中,喀什地区在全体党员教师中开展“八问八查八改”回头看活动,确保集中教育活动落到实处,效果显著。
据新疆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马怀立介绍,在此次集中教育活动中,学院组织教师深入班级与学生互动,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与学生交流、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提高了认识,鼓励了广大学生勇敢发声亮剑;喀什师范学院建成了集中教育专题网站,为师生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争取到了网络宣传这一阵地的主动权。新疆大学开学第一课是“防范抵御宗教渗透青年学生担当历史使命”主题班会,一个小时后,该校校园网就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班会现场,与全校师生分享。
新疆医科大学的校园网站每天都有相关新闻,该校确定了“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渗透,‘去极端化’从我做起”的主题思政教育宣传方案。
校园网、高校微博、班级QQ群、微信等新媒体在本次集中教育活动中都大显神通,使主流声音在网络上占据了引领地位,学生们通过手机和网络很便捷地就能了解到学校的各项活动。
效果掷地有声——
以集中教育活动为契机,长抓不懈
通过此次教职工7天教育学习和学生4天教育学习,全区教育系统广大师生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认清了新疆及高校当前面临的特殊形势,认识到了学校开展集中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特别是广大师生围绕就如何做好反对分裂反渗透工作谈认识、谈看法、谈体会,个个发言、人人表态,积极建言献策,充分体现出作为人民教师、作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精神。
据了解,在本次集中教育活动中,新疆和田地区教育系统把解决教师和学生思想认识问题作为重点,采取主题班会、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并以此为契机,建立了长效机制,建立了每天上课前5—10分钟开展主题思想教育制度。
新疆教育厅自8月中旬以来派出了10个督导组分赴各地州和大中专院校对集中教育活动进行指导督查。
新疆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处处长孙秀江说,长期以来“三股的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从没有停止向新疆教育领域和校园渗透,这次集中教育活动做到了教育系统和各级学校人人参与,从督导的情况看各地开展活动主题突出重点明确,纪律很严格,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他说:“从师生的反馈来看,通过集中教育活动,各族师生对“三股的势力”的反动本质和巨大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对宗教极端思想对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所产生的巨大危害有了全面认识。我们应该以这次集中教育活动为新的起点,形成长效机制,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我们鼓励各地州教育机构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建立长效机制防范和抵御宗教向校园渗透,一定要以集中教育活动为契机,长抓不懈。”
在新疆大学召开的座谈会上,22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纷纷表示:在这场有关发展与倒退、进步与愚昧、发展民族文化与葬送民族文化前途的殊死斗争中,必须发声亮剑,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和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工作中,必须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这是高校老师的神圣使命和责任。
新疆医科大学举行的座谈会中,来自各年级40余位学生代表结合亲身经历,谈收获、谈认识。临床本硕2019级学生米热阿依·吐尔洪说,暴恐分子的行为,是“蚍蜉撼大树”。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坚定自己的立场,想清楚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做学生该做的事情,不要盲目地跟宗教极端思想的人走近,包括对自己的朋友家人都要努力宣传,传达正确思想。
据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吐尔逊·伊不拉音介绍,根据自治区教育厅的工作计划,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各大高校还要在大学生里开展关于宗教常识的教育。过去我们有宗教政策的教育,现在是关于宗教常识,从正面让师生了解其中的道理。目前教材经过一年的时间已经编写完毕,预计从10月份开始在学校里开展专题课,在所有的学生中进行讲授。
自治区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赵德忠说,通过集中学习,全区教育系统广大师生更加深刻地领会了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更加清醒地认识了“三股的势力”的罪恶本质和邪恶目的,厘清了头脑中错误的、模糊的问题,明确了要把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有关要求贯彻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及学习的全过程中去。全区教育系统形成了共同努力维护好新疆的稳定,为自治区的和谐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