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需要理清思路,组织语言,有助于增强逻辑思考和思维能力。写好儒林外史200字心得体会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儒林外史200字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儒林外史》成书于《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四大奇书之后,《红楼梦》之前,二百多年来,与诸书并称名著,而独树一帜,从一方面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巨大成就,值得一读。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文学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儒林外史》成书于吴敬梓晚年大约50岁之前,但在它去世前几年中未必不有所补订。因此,《儒林外史》可谓是他一世阅历、知识和才华的文学结晶。吴敬梓一生勤于著述,而可惜的是著作多佚,今存世尚有《文木山房集》、《诗说》、《金陵景物图诗》等。
《儒林外史》所写主要是作者所处清初至清中叶“儒林”的生活,被鲁迅誉为“名之曰《儒林》盖为文人学士而学。”其所传人物,大都实有其人。所以,其书虽以“指ti(实在打不出来)时弊”见称,但立旨实在立品矫俗。换言之,《儒林外史》首先是一部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其次才是为“世人”矫俗的“讽刺之书”。《儒林外史》作者“以史、汉才,作为稗官”,书中有5次说到“自古及今”,显示强烈的历史意识。又其叙事托于明朝始于元末明初,终于万历二十三年,跨越几乎有明一代;涉及人物事件,除了王冕及其与吴王(即明太祖朱元璋)等人的交往,还有危素身仕两朝的结局、明初取士之法,靖难之役、宁王之乱、高启之狱等明史上的大事,多所议论,其中未必不有反思明史之意。
作为为“儒林”立品的正面文章,《儒林外史》首重“名流”,中标“明贤”,末述“四客”,塑造了众多古代优秀读书人的形象。内文借写杜少卿、庄绍光、虞博士是辞征辟的,虽为征君而辞爵自乐和因贫而任的贤着典型,加以迟衡山、武书、虞华轩等一班正人,构成了《外史》所写“儒林的”中坚。这些人物形象都被寄托了作者的人格思想,那就是在“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的恶浊风俗之下,为天下所难为,保持一种如王冕那样不为物役,不为俗累的“嶔崎磊落”的人格。
然而作者又深知“自古及今,那一个是看得破的”,特别是当世风如江河日下之际,“那南京的名士都已渐渐消磨尽”。落得只有“市井中间,又出了几个奇人”而这四奇人“既不贪图人的富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这大概也是作者晚年“闭门种菜,偕佣保杂作”时心境的写照,也是全书于世风日下无可奈何之际“礼失而求野”的象征,其中便有了悲慨的意味。
《儒林外史》以“文行出处”论人,却不以“文”和“出处”的形迹为重,而是以做人的根本——“行”,也既是“德行”为首要标准。由此可见,《儒林外史》品评人物的标准并不是在是否科举,也不在要不要“功名富贵”,而是无论如何,总要讲求“文行出处”。尤其“德行是要紧的”。换而言之,“文行出处”尤其“德行”是全书正真关注的中心。前人所谓“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和“批评明朝举用八股文的制度……是全书宗旨”等看法,皆就其否定的方面立论,殊不知作者立意正大,恰是由一位“匡”太公道出,既“道行是要紧的”。
而这就容易使人误会其主旨在否定“功名富贵”,其实不然。《儒林外史》反对的,只是“世人一见了功名富贵,便舍着性命去求他”。所以《儒林外史》并无教人一定不科举,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贵”的意思。它只是把“功名富贵”与“性命”相对比,把科举做官等“荣身之路”于“文行出处”相对比。强调“性命”即个体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主张把讲求“文行出处”,尤其是“德行”,作为“人生立命”的根本,时行时止,而决不为“功名富贵”和科举、征辟等所奴化、异化,成为“没品行”的人。作者也深知这是社会心理养成即人的教育问题,责任首在朝廷;又以为求治之道,首在复兴“礼乐”。而无奈自己力薄无法改变,只好借写书聊表慰藉。作为为“世人”矫俗的“讽刺之书”,《儒林外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深刻揭发批判了“世人”的庸俗,而“机锋所向,犹在士林”特别是科举中人的不幸或堕落。《儒林外史》的讽刺进一步指向皇帝、官场和社会。“穷极文士情态”,写出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了性命去求他”是极无聊而害人害己的事,总不过事与愿违,“费尽心情,总把时光物误。”“儒林”是官场的后备,读书人一旦把“文行出处看得轻了”或者再加以不学有“术”,官场这块本应是才智之士“立德”“立功”的竞技之地,就变成了人世间最肮脏的地方。《儒林外史》犹如一首“凄清婉转”的长歌,其内涵深微的感伤情味,使人“不觉凄然泪下”。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以“儒林”即知识分子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章回说部之书,一部深入探讨知识分子命运及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想家小说。同时,《儒林外史》传人与自传性质,是作家创作中处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成功的尝试,在小说史上也是一个创造。
《儒林外史》的艺术在近世所受到的批评更多的是来自对其结构的不满,却主要是由于西方小说“有主干”观念的先入为主,却不知《儒林外史》虽为各界人士说是无主干之文章,却是有组织,最适和当时是最历史条件的好小说。
在塑造人物方面,《儒林外史》首重白描,即就人物的相貌穿戴,言谈举止等作极精细地刻画,如颊上三毫,重在传神。其次是注重对比,一是人物之间的对照鲜明;二是同一人物对人对事前后不同态度的都以强烈的对比凸显人物的心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讽刺手法的运用,其根本在于写实。
在思想与艺术上,《儒林外史》也有一些矛盾与不足。如其思想上于“德行”中首重考道,却往往与其提倡的“忠”、“义”等发生矛盾。
《儒林外史》的意义,不仅是为明清二代的“儒林”写照,而且为古往今来读书人写心。不失为一部明清时期的佳作。值得一读。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
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成名之作。全文主要讲了对科举制度的严厉批判。作者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扭曲、腐蚀文人灵魂的罪恶,并用许多事例来证明了这一观点。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写王冕的那一章。主要写了:王冕到隔壁秦家去放牛,还带了几本书去看,一阵大雨过后,湖中的荷花甚是好看,于是他开始画荷花;一开始画得并不好,最后越画越好,最后以画荷花为生,奉养母亲。王冕坚持不懈使我大受启发,使我想到了上学期所学的一篇课文,名叫《滴水穿石的启示》,讲了水滴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滴穿了石头。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我在生活中也要有这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即使它在别人眼里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也要努力做好它。
《儒林外史》是一部激励人上进和批判科举制度的好书,它能让人看到书中现实生活中的邪恶,深刻批判了与科举制度互为表里的封建道德、封建礼教。它是一部章回体的白话小说,使人看到地当官者的心灵险恶,以及了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悲剧命运。
《儒林外史》以描写明朝书生的故事,来描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也借此来讽刺清朝时期的科举制。
吴敬梓是《儒林外史》的作者。他出生于名门贵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变化,是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社会的黑暗,所以写出了《儒林外史》。
书中有写许多书生,如写周进、范进为考中举人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到胡子花白还没有考中秀才。尽管生活极为困顿,还是念念不忘科举考试。周进路过一处考场,进去观看,触动了一生的辛酸和痛苦,放声大哭,竟然难过得死去活来。后来在一些小商人的帮助下参加了考试,博得了考官的同情,才时来运转。当他考中举人时,以前讥讽挖苦他的那些人,都来奉承他,把他吹捧成最有学问的人。又如范进,中举前家里穷得没有米下锅,抱着一只老母鸡去集市上卖。当得知自己中举的消息时,竟然喜极而狂,变成了疯子,幸亏岳父胡屠户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复了清醒。这时候,当地的乡绅等有头脸的人物都对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财产的,范进的生活立刻发生了变化。
《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又如汤知县请正在居丧的范进吃饭,范进先是“退前缩后”地坚决不肯用银镶杯箸。汤知县赶忙叫人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他还是不肯,直到换了一双白颜色竹箸来,“方才罢了”。汤知县见他居丧如此尽礼,正着急“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忽然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心才安下来。真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此书描写了许多人物,当中,马二先生喜欢与他人谈论文章,却不知李清照;范进中了举人,却不知苏轼为何人,如此悲哀!
青年作家贾飞评价《儒林外史》,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升官发财的一本教科书,从中可以看出在封建体制下,知识分子、乡绅等扭曲的灵魂,同时也控诉科举对人们的毒害。
李世民曾说过:“夫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利用假期我读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述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青年作家贾飞评价《儒林外史》: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升官发财的一本教科书。从中能够看出在封建体制下,知识分子、乡绅等扭曲的灵魂,同时也控诉科举对人们的毒害。书中开头出现王冕,有王冕勤奋自学画荷花的故事,和不愿卖画给官员的洁身自好。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他们全是没有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民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构成鲜明对照。“鲁迅对《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画有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儒林外史》做到了:“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生态并作,使彼相,如目在前”。而我认为《儒林外史》给人一种意境美,对雨后荷花的描述深入人心,运用多种人物刻画的方法,使人物的形象立体、生动、丰满。随着文化的高速发展,假论文、假作者和版权纠纷等等问题屡见弊端。此书中也透露出现代文化发展的雏形,二十一回中牛浦郎将自我的名字,加上别人的号出书。如今假广告、假产品害人不浅。封建社会中一些江湖骗子,如何使用伎俩骗人。《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有着精彩的描述,马二先生在祠门口遇到了骗子。骗子一出场给人的印象就不一般,从外表打扮上就迷惑人,之后骗子又从一
些侧面,假造自我不一般,让人更加容易相信。对于理财严监生与杜少卿也不一样,严监生拥有百万资产却分分计较,弥留之时还顾虑着两茎灯草;杜少卿挥金如土,全然不在乎金钱上的分毫。
读史能够明鉴,能够让你了解历史的兴衰,能够明白该怎样做才能使自我立足于社会。以历史来告诫自我、鞭策自我,使自我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同时这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学识,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一齐来读史吧!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我本着尝试带着剖析经济的角度来赏析明清小说,一来可从与平时不同的角度来读小说,二来可加深对明清商业文化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而在《儒林外史》一书中,我则对士子文人的从商之路而有所感触。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绘明清儒林士子平常生活的一部著作,其既是中国社会封建晚期的文人士子的百象图,又是中国十八世纪前后江南士绅生活的风俗画卷。《儒林外史》描述的对象主要是文人士子,但我们却能够从中探究得到丰富的商业文化资料。在过去的历史里,“重农抑商”一向是政府所为,而人们心目中“士农工商”,商为末枝的思想更是在人民心目中根深蒂固。然而到了明清时期,“君子不言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些古训则是荡然无存,文人学子纷纷走上上路,谋取暴利,在晋商当中更是构成了“重利途,甚于重名。子弟之佼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的风气,并蔓延全国。
至于这些从商的文人士子,在《儒林外史》中我们大致能够察觉到有这么三类,一是做盐商的:万雪斋、宋为富等人经营盐业,获利极厚,更以金钱结交权贵,仗势欺人;二是当典当的:毛二胡子狠毒抠门发家致富。而其中五河县的方乡绅则“开典当引盐”,成一方首富,以钱通神;而还有一类则是依附商家,做些事务养家糊口的,如周进即是当了一回记账,之后哭得死去活来才得了商人们凑的二百两得以进考场,最好取得了功名。
作者吴敬梓对这些从商的文人多以讥讽,将其作为“资性蠢愚,心术卑鄙,货利声色之外不知其他”的鄙夷对象,但其也对真正的儒商表有敬意,赞颂庄濯光、盖宽的重义轻利、善于经商而又不失士子之骨气。然而其最终却以惨淡收场,只得贫苦之命,这则是作者对当时社会只允许如万雪斋般厚颜无耻、毛二胡子般狠毒抠门才可发家致富、道德沦丧、风气败坏的痛心疾首。
商品经济繁荣,社会价值观改变,文人经商本无可厚非,然而不当唯利是务,丢失书生熟读圣贤之书而修得的士子之气。“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重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利之轻,是故功名而有成。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各守其业,一尺之鉴也。如此则子孙功昌,身安而家肥矣。”牟利基于道义,这才是正确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君子所为。然则在《儒林外史》一书中的文人士子则是一个个都道德沦丧、唯利是图,君子之风荡然无存、市侩之气泛滥成灾,宋为富奢靡放纵“我们总商人家,一年至少要取七八个妾”;方乡绅贿赂权贵,欺压百姓;景兰江、支剑锋不学无术、装模作样;胡二爷吝啬至极,毫无半点文人之气。倘若能够多几个重义轻利的庄濯光,多几个轻财尚义的鲍文卿,“儒林”不备被贬低至此,文人的穷途末路或者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以前很少看小说,总觉得小说无非是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会写出跌宕起伏的悬念的。我自己还是很喜爱优美的风花雪月,对于天马行空的感伤也有兴趣。这次是闲来无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种儒林外没有史的感觉。
对于吴敬梓的这部大作,历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我也有一点自己的观点。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点累的感觉,他跟别的小说不一样,要十分用心的去看,要不然过了几章之后你就会发现里面的故事已经是物是人非了,对于这点我很纠结,正因我同时有两点观点了。
我一开始就觉得这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一个人就写一个小故事,很像一个短篇小说集,而不是长篇小说。这个人的故事说完了,就找个借口,比如说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紧之后那个人就会从下个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发的干干净净,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这些人的关联会在下个或者下下个故事中被运用,这就会让人没办法理解啦。但是,这么多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说明作者的人生阅历十分丰富,在展现芸芸众生相时的资料也是很齐全的,
小说在一开始就讲王冕的故事,作者从那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透过在后面的各位书生故事的阅读,与王冕的一生比较就会显示出作者的讽刺。王冕一生受尽磨难,勤奋苦读,才造就他的博学多才,却终生不入仕途。与其他的书生诸如严监生,范进之类构成鲜明的比较。虽然他们有的夜很苦读,但大多数是那些市井无赖制备,就是换了一身衣服摇身一变就成了秀才,却还是总写鸡鸣狗盗,偷鸡摸狗的勾当,作者并没有过多的写书生们之间的政治斗争来显示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确实透过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来解释他们的小丑形象的,讽刺学校过十分明显。
读了这本书,我能够说只学到了一点,就是换个角度来写东西,任何事物都有机棉,如果就死站在一个角度就永远不会有那种横看成岭侧成峰感受。
你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上学?夜深人静之时这是每一个有目标的学子都会扪心自问的话题为梦想?梦想又是什么?责任财富地位还是昔日骄人的理想?你渴望成功吗?而当今的成功与旧时的功名又有什么区别?
这世上没有简单的事情你在得到的时候就会失去而得到的东西也在悄然改变着你。那么再问一个问题假如梦想得以实现你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而这改变是当初你许下理想时希望的吗?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为它能够娓娓讲出世人不易道出的寻常就是因为它能够寻常谈论众人大惊失色的真相。
当了这么多年的班主任对于我们来说最寻常的事情莫过于读书考试。刚一打开《儒林外史》的时候我也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高三生活。在那个我们在题海中暗无天日的时候班主任在黑板上留给我们两行字“今日含辛茹苦非我莫属明朝蟾宫折桂舍我其谁”而这两行字也正是千百年前寒门儒生的心理写照。那背后支撑着他们不分寒暑夜以继日苦读的动力不仅仅是对知识和灵性的渴望更多的是对功名和地位的追求。科举制度漫袭千年其间一举成名从此高步通衢者自然不在少数不过更多的人则是白蜡明经名落孙山却依然一战再战。作为一个文人能够科举及第者自有各路亲友前来投奔而屡试不中的人即使在自己家中也要受亲人颐指气使横加白眼。有这样的社会风气的包围再加上自己本身一开始的动机也并不单纯作为儒生即使是及第成名者他们中的许多人的心理也早已发生了异化。尽管满嘴的道德文章倒背如流而实际上做的又是完全另外的一码事────其实和以前他们读书时是一样的事都是为自己谋利而已。
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有了智慧无疑是更加危险的事情。反观现在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有人想过那些排着长队等着入党、考公务员的大多数人的脑袋里真正想的都是些什么吗?其实这只不过和高中政治课照本宣科的枯燥一样都是众所周知却不愿提及的秘密罢了。革命年代的共产党员那是真正有着忠诚信仰的雄杰他们不怕牺牲不求回报只一个威严目光便可震慑面前的反动派。虽然那时候有的情报人员入党时根本就没在党旗下宣过誓有的人在火线上扔下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就长眠沙场但他们做的事流传至今依然响当当得让我们敬仰。而现在入党的那么多人动机是什么?选拔积极分子的时候硬性指标是成绩排名可一个人的成绩是他自己的私利成绩越高只能说明他越“聪明”能说明品德吗?恐怕现在上党课的某些“聪明”学生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考试怎么考?点不点名?
虚伪!不做愤青许多年但我还是要把这两个字放在这儿。
教育本来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一个民族强大的根本动力。一个人如果想提高地位的话可以去从政想聚敛财富那可以去经商而在经济大潮席卷人心的今天教育也成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之一。毫不客气地说现在的教育就是一项投资。从高中过来的人谁念不出一长串编教辅书的“名家”?走在校园里各种“__教育”的传单更是扑面而来。之所以有赚教育钱的人就是因为那些被教育的人将来也想靠它来赚钱。一大堆的证书和等级考试火爆异常可见学生们不见得真是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多的是要求得一个结果。而影响学生观念的显然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与舆论的宣传。
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个小人物就像《变形记》里的格里高尔一样处于重重琐事的包围中在我们身上肩负着自己、家庭和工作的责任。越是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人就越想改善家庭的生活为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实现梦想。而要实现这一切那个所谓的成功就是必不可缺的。而教育起的作用不过是通往其的一条途径而已。作为小人物为了能走得通这条路为了能得到别人的接纳与理解就要去适应路上的标准而自己的标准反而是不重要的。于是在成功的道路上鲜活的个性渐渐丢掉统一的标准慢慢把我们束缚。在巨大的压力下人们“长”出了装甲就出现了《变形记》里人异化为虫的奇象。而纵观《儒林外史》里的描述通篇有的也只是一群爬墙藤一样的附庸而岩上松一样的独立者则是少之又少。大户人家想的是升官富贵弱小者则在寻求趋势逢迎的机会。唯一特立独行的是隐于市井的那些奇士。吴敬梓笔下的他们是一群没有家庭出身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平头百姓。但是他们性格中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儒林外史》中唯一闪光的一群人也是作者在黑暗社会中抱有的美好理想的体现。
但是作为活在现实中的我们盲目去模仿这些无家无业独来独往的名士们是极不现实的。看一看变形记里可怜的格里高尔只是因为变身为虫丧失了工作能力成了家庭里的累赘因此遭到家人的唾弃与厌恶最后居然带着背上的烂苹果孤独地死在了家里。再看看中举前的范进被老丈人呼来喝去妻子横加白眼整天陷于卖鸡换米的窘境之中。这些固然是荒诞夸张的故事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什么物质上的成就只是一味追求纯澈的品格和超然的故我那么当面对实际生活的重重艰辛而无力解决之时困扰自己的必定是来源于内心的巨大焦虑和愧疚。
作为一个奋斗的男人我们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放下这两本书我没有找到答案一本书把削尖脑袋的奋斗者讽刺得淋漓尽致另一本又把为家庭辛勤劳作的老实人的下场写得恐怖怪诞。请恕我没能像以前的读书笔记那样在结尾处来一个漂亮精准的宗论。不过名著只读几遍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我还需要接着看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