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塔》教学心得10篇

| 小淇

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乌塔》教学心得,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乌塔》教学心得10篇


《乌塔》教学心得1

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奇、兴奋。故对这篇课文的读书积极性相当高,可以说是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自然收获也相当多。无论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还是审美的乐趣。总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学完课文后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漫游欧州,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辩论会。这是我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正反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口水之战”:

正方认为只要作好充沛的准备,可以一人外出旅游,这对乌塔今后的成长有好处;乌塔真勇敢,让人好佩服;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乌塔是那么自由,离开爸爸妈妈的管束,像小鸟那样飞出去了。哪像他们除了学校就是家,活动的空间那么小,简直是井底蛙,笼中鸟;什么时候他们也像乌塔那样出去走走,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反方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人外出旅游,这样太惊险;一个小女孩独自外出,家长一定非常非常担心呀!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呀!一个小孩子独自到异国他乡,她能安排好个人的出行和生活起居吗?没有大人的指导,她能增长多少见识呀!漫游世界可是很花钱的哟!虽说乌塔有自己赚点钱可也要花掉父母辛辛苦苦挣的很多钱……

好一场唇枪舌剑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词语。今日,我重温此语,倍感亲切。

《乌塔》教学心得2

本单元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精读课文分别是《观潮》和《鸟的天堂》;略读课文分别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火烧云》。《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很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

《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除了四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本组课文,主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这几篇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另外,应建议学生运用课上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五彩池》,并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道不断寻求政局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 进行本单元教学时,既要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些观察日记。 怎样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并且在实践活动与习作中得到体现?我边教学边琢磨。 首先,教学第一步,让学生充分注意单元与课文的“导语”,让学生明了单元的重点与课文学习的要求。而且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练习,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这些要求而进行。如:《古诗两首》中除了读懂诗词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之外,两首诗的寓意必须理解,并能结合实际说说。我在教学时,就让学生边读《题西林壁》,边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让他们体会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发生变化,所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再联系学过的课文《画杨桃》,帮助他们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就各不相同。 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同时,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古诗中,既让学生欣赏诗句的意境优美,还要引导他们感受词语的对偶,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爬山虎的脚》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那一段落,让学生抓住“一顺儿”“铺”等词语让学生领会叶子的整齐、均匀。描写爬山虎怎么爬的那一段,抓住动词,反复朗读,并且用手演示其爬行生长的动作,加深体会。 第三,让学生在领会之后,再三品读,学会写品读文章。并从中学会怎么观察,连续观察,并写出有分量的文章。我在学生学完《蟋蟀的住宅》之后,布置他们自我选材写文章。1、当一回游客,写写自己看到的蟋蟀的家的样子。 2、当一次导游,介绍蟋蟀的住宅。3、评论蟋蟀的房子,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在课堂上欣赏了课件,仔细读了文本,回去后又一次重新品味文章,写出了不少好的文章。从这,他们也学会了如何仔细观察,怎样细致描绘所见所闻了。 第四、写作之前,预先布置学生观察任务。我们语文老师在教研活动时,就统一了意见,根据本组课文学习目标,让学生先观察,做好记录。在写作时就有素材可写,有内容填充。观察具有连续性,内容具体多了。

《乌塔》教学心得3

《乌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奇、兴奋。故对这篇课文的读书积极性相当高,可以说是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自然收获也相当多。无论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还是审美的乐趣。总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做了一回主人。教学时,一学生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我们不能象乌塔那样一个人跑出去旅游,那样很危险,万一出了事怎么办?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而且有的学生还举了小孩被拐被骗的具体例子加以说明。是啊!安全重于一切,做没有安全保证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这的确难住了我。作为学生的合作伙伴,我该怎么办?

我没要求学生围绕“能不能象乌塔那样一个人出去旅游”的问题展开讨论,而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反问:“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安全都是很重要的,可乌塔有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呢?还有,课文围绕十四岁的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个问题都讲了哪些事?你对这些事又有什么看法呢?”接着,我组织小组继续自学讨论。学生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帆船,眼前忽然开朗,思路一下子开阔。结果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实际谈了许多见解,真正形成了人与教材的对话。如:乌塔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是如何做准备工作的?整整花了三年的时间,读了大量的书籍以了解欧洲各国基本情况,在家设计好了旅游路线,做好了周密的考虑,还利用每个周末的时间去挣钱准备旅费等。她这种持之以恒的顽强自立精神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她即节约又大方,即对自己负责又关心他人。她对自己的路费精打细算,可给亲人买礼物却很大方;为了安全起见,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电话,以备求助。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定时给家里人打电话,寄明信片。她这种考虑周到、有备无患,心里有着他人的品质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最后我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乌塔,面对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虽然下课铃声响了,但我知道,这节课留给学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灵的震撼,是无限的思考。

这样,我对教材的灵活处理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学生不仅有话可说,对教材有较好的理解,语文能力得到了训练,而且能凭借教材多角度思考,不断延

伸,进行深层次地思考,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用好教材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研究的问题,并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还影响到语文对学生的感染力。因此,我们(来应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用好教材,灵活疏导,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学完课文后,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漫游欧州,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辩论会。这是我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正反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口水之战”:

正方认为只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以一人外出旅游,这对乌塔今后的成长有好处;乌塔真勇敢,让人好佩服;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乌塔是那么自由,离开爸爸妈妈的管束,像小鸟那样飞出去了。哪像他们除了学校就是家,活动的空间那么小,简直是井底蛙,笼中鸟;什么时候他们也像乌塔那样出去走走,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反方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一个小女孩独自外出,家长一定非常非常担心呀!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呀!一个小孩子独自到异国他乡,她能安排好个人的出行和生活起居吗?没有大人的指导,她能增长多少见识呀!漫游世界可是很花钱的哟!虽说乌塔有自己赚点钱,可也要花掉父母辛辛苦苦挣的很多钱……

好一场唇枪舌剑,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词语。今日,我重温此语,倍感亲切。

《乌塔》教学心得4

本组教材围绕“中外童话”这一专题编排,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

料袋”“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也围绕这个专题安排,整组教材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学系统。学生对童话并不陌生,本组课文是为了让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这一组的教学具有总结、提升的性质,教学时不仅让学生阅读一篇篇童话,而且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教学时综合考虑整组的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每篇童话的教学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学时,既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优秀童话,也有效利用学生已经阅读过的童话,还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 在进行本组课文第一课《巨人的花园》的教学开始,我就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童话教育,引导学生去了解和认识什么是童话。为语文园地三的写童话进行教学铺垫。 《巨人的花园》中,作者通过巨人细节的描写来表现巨人心里的变化。通过对巨人细节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巨人的心里变化。也在这个过程中,教导学生学习从一个人某个细节去表现这个人的心理变化。将作文的教学融入到平常的阅读教学当中。 本组课文中的《去年的树》,通过对话的方式展开文章。这样的写作方式是学生很少接触的,这里面也涉及到很多标点符号的使用。在教学这篇课文中,我一直很注重教导学生如何使用对话这种方式去将自己编的故事写出来。但是在教学当中,我以为学生已经学会了标点符号的使用,尤其是冒号和双引号的使用。在之后的学生作文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仍然迷迷糊糊,不知道应该怎么在作文格子里面书写标点符号。 教完这个单元的课文,我发现如果想要编写出好的童话,学生的阅读量必须达到一定的程度。而现在,学生普遍都不喜欢读书,因而阅读量也不够,在编写童话的时候,常常出现故事瞎编,没有内容,很空洞。对此,我真的很措手无策,可是为了让学生还是能够写出童话来,也只能够借助于作文书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乌塔》教学心得5

昨天,学习了一篇课文《乌塔》,讲的是一位年仅14岁的小姑娘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她不但自己挣路费,而且阅读了大量书籍。学完这篇课文,作业布置让学生写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想法。

今天作业收上来以后,我仔细阅读着孩子们的“心”。其中,陈浩淼同学写的《我要飞》给我很大的触动。他在习作中这样写到:向乌塔那样一个人游欧洲,简直是想都别想,而且假如家长真的让去的话,学校也不会同意。你看,乌塔是利用暑假去的,因为外国从不留作业,而我们呢?整个暑假都被排的满满当当,我们首先做完学校留的作业,然后呢,还得再做家长留的一堆课外作业,这还不够,家长还得给报几个课外班。所以我们连出去玩的机会都没有了。我想对全国的家长、老师们说:让我们玩玩吧,把我们放开,让我们展翅高飞吧!

看完他的习作,我深深地感到我们的孩子太累了。这也是我们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也反映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态。身为他们的老师,如何能让他们学的有兴趣,学的轻松,学的快乐?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锻炼他们的能力,磨炼他们的意志。长大后,步入社会能向小鸟一样自由翱翔而不象虎皮鹦鹉一样,离开了鸟笼,却因为失去了觅食能力,饿死在大自然中!

《乌塔》教学心得6

一、第一环节的教学,在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地归纳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我提出:“你认为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学生带问题再次品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句、段加以体味,学生们的目标明确,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乌塔很热情,很聪明,有的学生认为乌塔很会过日子,会打算,有的学生认为乌塔很爱学习,爱读书,有的学生认为乌塔很懂事,自己挣一半旅费而且还给家人买礼物。在交流时,学生能抓住文中重点句子谈自己的理解。但感觉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们谈到乌塔旅游前的准备时,我应该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让学生深入体会到乌塔是一个有现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的孩子。比如:学生谈到“为这次旅行她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学生谈到这时,教师应适时点拔,“为了旅行她还做了哪些准备?”把学生们的注意力放到晚上“我和乌塔的谈话中,而且应该通过朗读乌塔说的话体会乌塔的人物性格,自我感觉,如果这样的话,学生们对乌塔的认识可能更加的深入。

二、在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时,我首先提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对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和建议?)这个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学生的辩论。在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不好;一是小孩子独自出行,很好。对于这两种观点,教师没有急于做出结论,而是给孩子们创设一种充分展示自己看法的情境,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氛围发主、自由、宽松。当然学生所发表的见解也并非孤立地随意地说,而是密切联系课文,探究课文的过程,不仅深入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扎实训练了本单元的知识点,形式新颖活泼,探讨有实效。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只要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我都予以鼓励赞扬,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

《乌塔》教学心得7

乌塔这一略读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学生感到新奇、兴奋。故对这篇课文的读书积极性相当高,可以说是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自然收获也相当多。无论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还是审美的乐趣。总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做了一回主人。反思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有如下几点的收获和教训。

一、以学定教,明确目的

课文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了解,让我们学习她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以及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为了让学生明确目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先后在四个教学班内磨砺。让同学们先预习课文,写该课的读书笔记,查找欧洲主要国家的风土人情。课前师生共同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如英国的贝克汉姆的足球学校,德国的牙医,德国孩子欣赏柏林墙上的艺术画和意大利首都佛罗伦萨大教堂,以帮助学生理解欧洲主要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样就能将传统的“教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追”现象变为“师生之间迎面而行的相遇问题”,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第一个教学班设计的教学目标中,缺乏流利的朗读课文这一认识,学生对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始终不明,导致在拓展训练,展开辩论这一环节处于被动,加上四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辩论问题,条理不清晰,教师在引导读书,以课文主要描写乌塔自主旅行的第七自然段为根据,缺乏真正的理解,角色置换上缺少经验,以至于学生辩论观点不够鲜明,兜兜转转,啰啰嗦嗦,不能理解乌塔在生活上独立,基础是她在思想上和精神上也是独立的。拖延了教学时间,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二、学为主体,把握原则

在第二次磨砺之后,学生对14岁的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不怕遇到困难,遇到困难她会如何解决这一疑问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而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和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这一疑点该如何引导解决呢?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只有把握“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原则,才能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和口语交际的本领,发展学生的写作技巧的能力。真正达到略读的目的。

只是课前收集外国风情的资料和浅显的、肢解的阅读句段和缠绕不清的辩论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真正的让学生读懂课文,说出心声应该是这一堂课的另外一个亮点。大小声都行,拿起笔来读课文,在自己感触深刻的地方写注释。让孩子们充分体会阅读的自由,他们写下了“在中国,不要说14岁游欧洲,就是把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游一圈都不可能,天方夜潭”对文章真实性的怀疑,“我是家里的小太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我要什么就有什么,但除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从我懂事起,爸爸妈妈就象关小鸟一样把我关在了家里。于是,书本和电视就成了我消磨时间的唯一办法。我很少出门,爸爸妈妈总是说外面的坏人多,万一出事,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就算要去什么地方,也是由爸爸妈妈拉着护着,生怕冲出一个坏人把我抱走。”的时间上不能自主的困惑。快速阅读课文,一目十行,边读边想,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同学们对这一肯定和锻炼积极响应,写下了乌塔是“勇敢、胆大、心细、豪爽、可爱、活泼”的女孩。我对乌塔和学生的“独立自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介绍异国风情时,同桌同学主动积极,互相交流他国人情,雷乐康的介绍---英国的教父习俗,更是深深的打动了每个在场的师生。小朋友独自出行好还是不好?的辩论,同学们激情的辩白,把乌塔独自旅行前设计路线、阅读资料、打工挣钱做好的充分准备,表达的清晰而有条理,“中国比欧洲一些国家要安全,欢迎乌塔到我们中山来旅行。”“欧洲七个游的学生旅行套票需要四百马克,我也有900块钱“利是”,我也可以去周游广州。”的心声,“我和爸爸去上海看世博,我学到更多知识。”的认识。让我这个“乌塔的妈妈”惊叹不已。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这一话题更是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在危难关头,迅速判断,有效躲避是多么的可贵。冯思捷的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有效的进行期末复习的一分钟演讲又是多么的有必要。从乌塔的一文中,我知道出游要先做好准备,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意见的体会,从同学们的心中自然而出。

三、以生为本,讲究方法

1、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为了让乌塔的人物形象“活起来”,让她游历欧洲这一事“趣起来”,必须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学生的自读自悟是关键,在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默读和思考的时间,帮助他们理清乌塔一文是按照我与乌塔相识到与她的交谈感到吃惊和敬佩最后分别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写乌塔游历意大利的故事,引导他们独立读懂课文,要求思考的是与她的不同在何处?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他们才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写乌塔游历欧洲的故事,反映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最后,引导他们针对这些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而,整个课堂充满了朗朗的书声,充满了快乐、朴实的高谈阔论,充分发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巧妙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发现,从而学习乌塔的独立自主的精神。通过把世界当教材这一大语文观,生动有趣的创设了乌塔暑假游历欧洲的图片,通过层层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很好理解了“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理性的问题,整个教学流畅,文眼之处设计的唯一问题,强化学生对中心的理解在于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思想。

2、讲究过程管理和调控的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场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塔这一课”,一下子就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堂下我以饱满的热忱与学生沟通,使他们始终处在轻松、愉快、兴奋、和谐的状态,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堂上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哪怕谢洁莹上台板书“豪爽”一次写错,我对她的这种举动也给予肯定,让她充满信心进行学习。课堂上,有大量的信息反馈,比如学生的辩论过程把握,因为自己的课堂的调控能力有限,不善于把握学生的真知灼见,对他们希望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想法把握不够,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为节省组织辩论的时间,采取了较主观的角色置换,而自己又未能够主动进入“乌塔妈妈”的角色,以至于让这一环节逊色不少,该更精彩的课堂生成无法实现。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的反思,才有更好的进步。但愿如今的思考,能成为明日的基石。

《乌塔》教学心得8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来理解课文。

本课的教学,学生的主动性表现比较明显。在第一次自主阅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用掌握的阅读方法如动笔墨、动脑筋等读书方法,写旁注,写感受和理解,大部分学生都安静地默读和批画。运用了在精读课文中掌握到的学习方法,找感触深的句子、段落,写自己的感悟。

为了引导学生勇敢发表见解,本课精心设计了问题,对突破难点有一定作用:如引导学生针对乌塔的见解:“中国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老师用“你赞成还是反对,并说说理由”等话来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当学生通过对乌塔的进一步了解,对乌塔产生无限的佩服之情时,又抛出“佩服乌塔,是否可以像她那样单身外出旅游?”“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这几个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交流,学生逐步提高了认识,使他们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并清醒地认识到不能盲目地学习乌塔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学习她的自立精神,突破了本课的德育渗透点。

《乌塔》教学心得9

《乌塔》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4岁的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文中的乌塔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这些,使用好教材,这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我先把课文中易错字(读音、字形)找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容易弄混的读音和形近字,通过组词,理解词义加以区分,然后围绕着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决掉,接着是检查课文,针对学生读错或不熟练的句子加以指导和练习,并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和学生们开始了对文章的品读。女孩儿乌塔是一个独立、有思想的孩子。文中通过直接描写与对比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12岁的女孩乌塔独自游历欧洲的事。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文章。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体会女孩的性格。因此,在教学时,我以“女孩儿乌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统领全文,学生勾画有关的语句。在交流中,学生首先说道“乌塔是一个自理能力强的孩子。”然后围绕课文的第二段开始交流。学生能抓住“麻利”一词和乌塔自己穿衣体会出乌塔做事很熟练,从乌塔所说的话体会出她很有经验,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帮孩子们总结出:这说明乌塔是一个独立、成熟有经验的孩子。接下来学生提到乌塔做事很有计划,围绕第五段展开交流,在这里学生抓住“整整三年、自己挣钱、查找书籍……”再次感受到了乌塔的独立、成熟,并从最后一句体会到她的懂事。为了让学生体会更深刻,我补充指导了“一摞书”,也引导他们体会到了乌塔的性格。文中乌塔语言的描写,学生只能说出她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不能更深的体会所说话的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也能体现她的独立,需要教师提点。在交流乌塔性格时,学生结合独自游历欧洲也说出乌塔是一个勇敢的女孩。

最后给学生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乌塔,面对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说些什么呢?”给留给学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灵的震撼,是无限的思考。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如何解读文本,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乌塔》教学心得10

我所执教的《乌塔》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个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学这篇课文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主见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设计的几个环节来达到教学目的的效果比较成功:

1、自读自悟,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研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成长故事,从头至尾只字未提对小姑娘的评价,因此需要学生研读课文。从故事中去体会小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了替小姑娘的老师用中文给小姑娘打个来中国学习转学评语的情节,激发学生从课文中的小姑娘的行为、语言中去体会小姑娘的特点。

学生兴趣很大,当了一回老师给学生评语,听课的老师也反映这情节设计是本堂课一个亮点。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主见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设计了一个小小辩论:一个未成年孩子该不该独自远行?这一个环节意在检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程度,和交流阅读后主观的见解。

(当时一节课容量太大,讨论不是很成功,只有三个同学发了言,但第二节课继续时,课堂生成特别活跃,正反方同学唇枪舌战辩驳得有理有据,特别当大部分同学提出不安全,万一被人绑架了怎么办?每人都有智斗的方法去对付。最后周滢琰同学一句话切中要害,欧洲是一个文明的地方,不会出现上述担心的情况,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4、设计回答校长的一个问题,使中国的小学生树立了自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中外儿童各有所长,也各有差异。

5、最后作业拓展题: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听听家长成熟的见解,以便增长知识,使自己更加成熟。

不足的地方有:

⑴ 独立阅读课文,研究课文时要不读全文,可读重点段来理解,以免占有课堂时间。

⑵ 学生质疑的词语放在后面的研读课文中去理解。

⑶ 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多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读去悟。


《乌塔》教学心得10篇相关文章:

2022年小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体会5篇

提高教学质量培训心得体会5篇

提高教学质量培训心得体会5篇

18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