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2022年《火烧云》教学心得,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教学《火烧云》第三段时,先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有关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变化书的词句,然后抓住“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来进行教学。
师:作者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你有想象得出是哪些颜色吗?我们先用“ABB”这样的形式来说。(学生兴致很高,稍加思考后纷纷举手。)
生:绿莹莹、黄澄澄。
生:黄扑扑、金闪闪、红艳艳。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得真不错。书上还用了另一种表达方式,如“葡萄灰”“梨黄”“茄子紫”,你能发现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生:我发现这几个词前面都是植物的名字:葡萄、茄子、梨,后面都是它们的颜色:灰、紫、黄。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不错。同学们能不能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用这种形式来说说其他颜色呢?(学生情绪高涨,个个跃跃欲试。)
生:苹果绿、柠檬黄。
(其他学生接着说出了“桃红、橄榄绿、杏黄、玫瑰红”等等颜色。)
师:火烧云颜色的变化真多啊!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千变万化的颜色吗?(学生们想了想后,不少同学们举起了手。)
生:五光十色。
师:不错。
生: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绚丽多彩、色彩斑斓……)
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词语,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许多老师都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但往往是离开语言环境,让学生摘抄、识记。这次训练,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积累词语,让他们既陶醉于火烧云的千变万化,同时又深切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词语的兴趣。
1、读议写“颜色”的第二段。
(1)默读第2段;要求学生说说作者怎样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多和快。
(2)教师:作者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么,我们来试试说说这些颜色。
要求学生先用“红彤彤”“金灿灿”这种形式来说;现用“葡萄灰”“茄子紫”、“梨黄”这样带比喻的形式来说。
(3)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颜色变化的多和快。
板书:五颜六色、变化莫测
2、读议写“形状”的第三段
(1)默读第3段;要求学生说说作者描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
(2)教师运用引读法,让学生领悟作者在写马、狗、狮子时,都是先写某一动物出现了,接着写它的样子,最后写它变得模糊了,看不到了。
师:出现了——
生:(接读)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
师:(插问)什么样子的?
生:(接读)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是在等着有人骑到它背上,它才站起来似的。
师:(插问)后来怎么样了?
生:(接读)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一条马尾巴可不见了。
师:(插问)那么看的人呢?
生:(接读)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就变模糊了。
(接下去写狗和狮子的两个自然段,也这样引读。)
(3)要求学生按自己领悟的课文的写法,先用其他动物如公鸡、老虎、鹰等说说火烧云的形状,再用植物来说火烧云的形状。随即布置回家作业:按上述写法,写一段描写火烧云形状的文字。
【分析】
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主要运用讲授法。在读议“颜色”这一段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想像,进行词语训练;读议“形状”这一段时,则运用引读,先理清描写顺序,再进行想像说话。
师: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火烧云的颜色多?
生:我从“红彤彤”、“金灿灿”、“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看出火烧云的颜色很多。
师:天空中的火烧云就只有这几种颜色吗?
生:不是的。因为书中说了“还有一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师:是呀!!那究竟还会有哪些颜色呢?你们能不能仿照书中任意一种表示颜色的词,来说说天空中的火烧云还有哪些颜色?
生:“苹果绿”、“柠檬黄”、“草莓红”
生:“葡萄紫”、“鱼肚白”、“玫瑰红”
生:“桃红“、”草绿“、”天蓝“、”雪白“
生:“紫微微”、“黄澄澄”、“红通通”
师:哇!真不简单!一口气说出了这么多!书中还有一种形式没有人说到,谁会说?
生:“半黄半青”、“半蓝半葡萄灰”
师:天空中有这么多颜色交织在一起,真的是像书中说的那样,多美呀!!谁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绚丽多彩、五颜六色
生:色彩斑斓
生:瑰丽无比
(学生每说完一个词,只要是对的,教师都随时进行表扬)
评析:
《火烧云》一课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写出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描写的词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叠词(金灿灿),二是对半式(半紫半黄),三是实物形容词(梨黄),为了让学生感受火烧云的颜色美,教师在理解完书中几种颜色后,又及时的进行扩展词汇的练习。“想想天空中火烧云还会有哪些颜色?你能用哪些词语来描绘?”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路被激活了,个个情绪高涨,相互启发,短短的几分钟,他们就说出了二十多个不同形式的描写颜色的词语,既加深了对火烧云颜色美、变化多的理解,又发展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教师有意让学生将课外学到的词语迁移到课堂学习中来,进行展示、交流,这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这样的设计,也会大大激发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养成随时积累的好习惯!!
《火烧云》一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再准备《火烧云》一课时,我原计划想放映一些火烧云的图片或录像,让学生充分欣赏《火烧云》变化之美,很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很理想的素材。后来一想,为什么不利用一下学生的绘画兴趣和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呢?于是,我提前布置了一项作业,每位同学课前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至第七片自然段,并根据文中内容加以联想画出一幅火烧云变化中的图形,以备在课堂上给大家展示。第二天,学生们都带着自己的画兴高采烈地坐在座位上,等待展示自己作品快乐时刻的到来。
我开始先让学生再读读课文中关于描写火烧云段落,让学生再次在脑子中建立霞光和火烧云的图像,有了鲜明的图像。然后,我再丰富学生表象的基础上再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的对自己的图画进行加工、改造、夸张、连接,使学生建立大胆想象的心向和态度。接着,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又板书:“出现→样子→变化→消失”这一行字。然后我开始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画的火烧云,从中挑选出几幅画得较逼真可爱的“火烧云”上讲台展示,再找个别学生按照课文中作者描绘火烧云的方法来讲一讲这几幅画的内容。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表现欲,使他们活跃起来,而且加强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为了充分发挥言语描述对想象的指导作用,使想象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同时通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来促使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和精确。我没有就此罢手,而是适时给出“附加题目”,让他们亲自到外面去观察变化的云,由于当天天气是多云,这时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观察云彩,这时可以说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我要求他们抛开图画,再按照“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火烧云发展的这一顺序,加以丰富的想象,用其它动物或植物来形容云彩的形状。随着学生三个一群、两个一伙的小声而激烈的讨论,形象的描述开始了。学生们有的说像抓鸡的老鹰、像下山的猛虎、恕吼的雄狮,有的说像游动的火龙、像啼鸣的公鸡、像飞舞的火凤凰,还有的说像龟背竹、像月季花、像一片红叶……学生们一个个争着、抢着说,情绪非常高涨。回到教室当时课堂氛围非常地热烈,可以说是在我的语文课上是最热烈而又最积极地一次。从这次课上学生的积极表现,可以说学生课上不是不愿意回答问题,而是老师没有利用各种教学方法适时地点拨,学生要有兴趣,他是非常愿意回答问题的,更愿意表现自己的。
在课堂上且不论学生的比喻是否恰当、学生的语言是否精美,但明显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涨,他们主动地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教师讲课,不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从学生角度考虑,看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滞能够更大程度地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且使思维在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成功之处:
1。本文浅显易懂,词汇丰富、笔调灵活,很适合朗读。要鼓励学生自语自悟,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情感之美,教师只要从旁引导即可。
2。本课注重以教材为基础,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在第三环节上多问了几个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还会有哪些形状?还可能有哪些颜色?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不足之处:
只是课时有限,不能仔细欣赏,如,细细品味文中描写颜色的词语,细细揣摩文中叠词的作用等。
改进措施:
下一次教学时可以淡化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细细品味中间五个自然段。即先引导读懂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多而快的内容,再读文章开头和结尾段,体会人们看到火烧云上来时的喜悦心情和火烧云下去的惋惜心情,最后总结全文。这样,就使教学的重点更加突出,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们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这种抓住重点有详有略的设计,充分利用了课堂的有效时间完成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既扎实又灵活。
课文《火烧云》不过五百来字,却有如一幅浓墨重彩的风景画,体现了作家萧红那匠心独具的语言艺术。
一、语言朴实,自然流畅
《火烧云》全文没有一个生僻的词语,用口语的形式娓娓叙说,像火烧云上来了,您老是金胡子了,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等,使人读了感到亲切自然。文中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即很多句子的末尾都用了字,这个口语化的文字,读来顺口和谐,充满生活气息。
二、丰富的词汇,灵活的笔调
《火烧云》用词也极富变化。文中单表现色彩不同的词就有紫檀色红通通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让人目不暇接,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这火烧云时而红、时而紫、时而灰、时而黄,语言充满色彩美。
此外,作者还用了一会儿两三秒钟忽然一转眼等表示时间短促的词语,分别写出了火烧云形状变化之快。
灵活的笔调是文章语言艺术上的又一特点。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词造句灵活多样。作者为了写出火烧云形态的变化无穷,用不同的句子叙述了各种形态的出现: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由马而狗,而狮,真可说是瞬息万变。而写它们的消失,尤其富有情趣,写马是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写狗是跑着跑着,小狗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写狮却是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同是写消失,一是逐渐模糊,一是不知去向,一是倏忽不见,毫无单调式重复之感,使文章更显活泼、生动。二是写法富于变化。写霞光,着重刻画其静态,从地面到天空,主要运用侧面渲染,中间插入一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另一个人物的说话,困中着色;写火烧云的形状,则从正面落笔,极力描摹它的动态,且从单个的马的形象,幻化为一组狗的形象。
三、语言凝炼,富于音乐美
本文注意锤字炼句,有时一个字,就含不尽之意。比如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一句,一个烧字,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
文中还用了很多叠音词,如笑盈盈红通通金灿灿偏偏以及跑着跑着
恍恍惚惚等,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而且形象地描绘出火烧云的色彩、形状变化及人物的情态。
四、长于比拟,形象生动
火烧云形态千变万化,难以名状,作者却用比拟的手法,分别用人们所熟悉、更为儿童喜爱的马、狗、狮等象形,不但刻画其静态,更细致地描绘其动态,象形各具情态,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艺术感染。
《火烧云》教学反思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述的是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大自然景象的瑰丽和变幻无穷,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文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全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把火烧云的动态之美描述得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篇课文的另一个特点是,想象丰富、趣味,能引起读者无限遐想。它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是怎样描述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在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时,我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先播放一段自我收集的关于火烧云优美图片资料,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美丽壮观,激起学生学习新的课文资料的兴趣,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明确学习目标。
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导读,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认真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找出自我喜欢的段落然后重点朗读。
(三)、合作探究,读中感悟。
教师让学生边读边想,并感情朗读自我喜爱的文段,捕捉关键词句,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例如,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一块时,引导学生从“红通通、金灿灿……”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这一特点;从句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中的四个“一会儿”,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这一特点。我采取不一样方式的读,并加入图片让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欣赏本事,从而激发学生对火烧云乃至自然景观的喜爱。
(四)、品析好词好句
一、仿“红通通”“葡萄灰”的形式讲颜色。
在此教学环节中,本文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写出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感受火烧云的颜色美,还不断地渗透引导学生质疑、比较,并积累品析好词佳句,如:用仿“红通通”的形式讲颜色;我问学生:“作者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么你们能试着说这些颜色吗?”同学们有的说“红通通”、“金灿灿”,也有的说“葡萄灰”、“茄子紫”、“梨黄”,还有的说“白茫茫”、“灰蒙蒙”等,当学生说到“白茫茫”、“灰蒙蒙”两词时,我告诉学生,这两个词从词的结构来说是对的,但跟火烧云的实际不相符。这种词语训练的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要求具体,方式新颖。这也大大激发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养成随时积累好词的好习惯!
二、用“烧”和用“红”进行比较
我问:“天空的云从西边一向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句话中的“烧”字改成“红”字,通不通?既然是通的,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红”字,而用“烧”字呢?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毛煜民说:“句中也有‘红通通’一词,用了‘红’字就重复了。”周逸伦说:“课题是《火烧云》,用‘烧’字中国题作用。”小红又说:“用了‘烧’字。他跟‘着了火’相互照应。”
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咬文嚼字”,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本事。语文教学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要营造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其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难易适度,是否有足够的思考价值,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里我提出了用“烧”和“红”比较的问题,在课堂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三、抓住三个字“奇、多、变”
1、抓住一个“奇”字,想象情景美
课文第1小节写火烧云上来时,地面的景象。作者描绘了火烧云神奇美妙的霞光,令人心驰神往!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奇”字,启发学生思考:
(1)、什么是火烧云?并用情境让学生领会“烧”字的妙用。
(2)、霞光照到大地上,使地上的人和物发生了哪些神奇的变化,你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心境是怎样的?
2、抓住一个“多”字,领略色彩美
课文的第三节主要描述火烧云的颜色纷繁艳丽,变化万千,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
(1)、你还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有什么特点?表此刻什么地方?
(2)、“还有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你能说出来吗
(3)、引导学生读出颜色的美,并积累这些词语
3、抓住一个“变“字,深悟情感美
课文一向在“变“中描述火烧云,由霞光之美写到色彩美,再到姿态美,而这三种美都是美在变化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从而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完美情感。火烧云还会变出什么形状?(指名学生想象说话)我在文本拓展部分中设计了一个练说的资料:火烧云的形状难道仅有这几种吗?天空中还可能出现什么?什么样貌?怎样变化的?经过这样的提问,为学生的写作供给了框架,也促进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确。学生们有的说像一条龙,有的说像是一只猫,也有的说像是金字塔……学生的学习热情异常高涨,课堂气氛到达了高潮。此时,他们主动地实实在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
四、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的某种变化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多和变化快吗?”这一问后,同学答道:“五颜六色、变化莫测。”这时我继续追问:“你又能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和变化快吗?”同学回答:“千姿百态、瞬间万变。”就这样,我用“变化多”、“变化快”这条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火烧云这三个方面的景象显示出共同的特点,这样一来,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获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五、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教师播放悠扬音乐,让学生在动人的音乐旋律中放飞自我丰富大胆的想象力。让学生出示自我收集或者画的火烧云图片,根据自我的观察,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大胆创新,用自我的话来描述图片中美丽的火烧云。并尝试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用自我的话来延续作者丰富而绝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从而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上要注意的。
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变化,可是学生对云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还不够。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
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缺少了让学生来讨论、质疑的时间。
第三、在扩展阅读的部分文章能够让学生提前来读。例如《火烧云的构成》《云体的各种体态》都能够在预习的时候先读,对于学生对火烧云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四、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本事,例如这篇课文有排比的句式出现,能够在课堂上点明一下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运用这种方法来做。
经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教师讲课,不仅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更要从学生的求知欲出发,看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否能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且使思维在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仅让学生思想上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还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本事。“学无止境”我想,“教也是无止境”,所以我要继续努力,不断的克服缺点,让每一堂课更加完美!
《火烧云》是现代女作家萧红写的一篇写景物的文章,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作者准确地用词、生动逼真的把景物美和语言美有机地融为一体,抓住火烧云颜色、形状极多和颜色、形状变化极快这两个特点来观察和描写火烧云,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启发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要大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本课在本组中是精读课文,而本组的训练重点是注意积累作文材料。这就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如何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作文材料的。全文分为三大段分来写,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天上霞光照到地上的情景;第二段(第2—6自然段)讲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第三段(第7自然段)讲火烧云下去时的情景。 本节课我带领学生通过对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学习,体会了作者描写这一幅绚丽多彩的晚霞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瑰丽景象和看到火烧云的喜悦心情。课中我抓住“多、变”的特点,根据聋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学习,使学生感受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的变化,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找一找等活动,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在分析、对比句子的异同中,加深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句子好在哪儿,有效地为突破难点。 在课堂中,我是这样具体进行教学的:
(一)、运用多媒体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开始时,老师先播放一段自己收集的关于火烧云的视频和优美图片资料,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美丽壮观,激起学生学习新的课文内容的兴趣,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明确学习目标。 先让学生 自学课文导读,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认真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重点朗读。
(三)、合作探究,读中感悟。 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想,并感情朗读自己喜爱的文段,捕捉关键词句,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例如,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一块时,引导学生从“红通通、金灿灿……”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这一特点;从句 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中的四个“一会儿”,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这一特点。另外,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还不断地渗透引导学生质疑、对比,并积累品析好词佳句,并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来延续作者丰富而绝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从而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
(四)、加强练习,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1、用“烧”和用“红”进行比较
我问:“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句话中的“烧”字改成“红”字,通不通?既然是通的,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红”字,而用“烧”字呢?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一学生说:“句中也有‘红通通’一词,用了‘红’字就重复了。”一学生说:“课题是《火烧云》,用‘烧’字起点题作用。”另一学生又说:“用了‘烧’字。他跟‘着了火’相互照应。”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咬文嚼字”,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语文教学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要营造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其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难易适度,是否有足够的思考价值,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里我提出了用“烧”和“红”比较的问题,在课堂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2、说说火烧云的其他名称
我提出:“火烧云还有其他名称吗?”这一问题一出现,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抢着说:“朝霞、晚霞、云霞、彩霞、红霞。”这也是词语的训练,这一设计是我让学生加深对“霞”、“朝”、“晚”等字字义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3、用仿“红通通”的形式讲颜色
我问学生:“作者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那么你们能试着说这些颜色吗?”同学们有的说“红通通”、“金灿灿”,也有的说 “葡萄灰”、“茄子紫”、“梨黄”,还有的说“白茫茫”、“灰蒙蒙”等,当学生说到“白茫茫”、“灰蒙蒙”两词时,我告诉学生,这两个词从词的结构来说是对的,但跟火烧云的实际不相符。这种词语训练的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因为要求具体,方式新颖。
4、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的某种变化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多和变化快吗?”这一问后,一同学答道:“五颜六色、变化莫测。”这时我继续追问:“你又能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和变化快吗?”学生回答:“千姿百态、瞬间万变。”就这样,我用“变化多”、“变化快”这条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火烧云这三个方面的景象显示出共同的特点,这样一来,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获得的印象也就集中而深刻了。 这些练习,学生却很感兴趣,发言兴致高,效果是很好的。我还在课文结束后安排了一个说话练习,要求仿照课文说说火烧云的形状,这项练习,仿中有创。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即可完成,从而获得成功的满足。因而学生情绪高涨,争相发言,欲望不止。 火烧云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很少有学生留心去观察它,所以大多数学生对于火烧云的相关知识知道的较少,因此引入课外资源很有必要。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火烧云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课上交流。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视频录象在导入新课的时候进行播放,让学生对火烧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课后可以搜集火烧云的形成原因。
不足之处:
一、复习阶段我让学生说说每个段落大意的意思,加大了难度,学生没能回答出来。这就让我感到问题的提出要有阶梯式,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是比较重要的。
二、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变化,但是学生对云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还不够。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整节课,让听课的老师和我也感觉得老师总是牵着学生来走。缺少了让学生来讨论、质疑的时间。
四、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课文有排比的句式出现,可以在课堂上点明一下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做。
五、拓展延伸的教学还应该深入一些。
纵观以上教学环节,获得两点启示。
师生彼此交流自己的感受。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简单的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课堂上,当学生提问到“半灰半百合色”到底是什么颜色时,教师说的很实在:说实话,老师也说不清楚。
不过,我课下请教了专业的美术老师,请他们帮忙才弄懂了。这是教师在暗示难学生:遇到问题要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请教别人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办法。教师这种谦虚的态度,探索精神给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生,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抓住空白点,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这一段的教学教师放手让学生畅谈火烧云颜色多、变化快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抓住了这一特点。空白最容易激发人的想像力。“说也说不出,见也没见过。”那就见一见,说一说。由于学生平时观察有限,教师在这里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先有感知后,再来发挥想像,学生的想像很丰富,从模仿到创造,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给神奇的火烧云又增添了几分烂漫,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
《火烧云》是四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作者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叹。
本节课,我是按照跨越式的教学模式进行上课的。上课是,我先为学生提供优美的图片,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我让学生自由的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先写火烧云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本来我在设计这一问题我是这样来问的“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但是后来仔细一想这一问题对于刚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把问题改了。通过学生的汇报,学生对课文的结构也是掌握的比较好的。
到最后总结部分,我让学生归纳作者写这篇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有一个学生马上举手说,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顺着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学生说,火烧云是一种自然的现象也就是通过赞扬火烧云赞叹什么了,学生马上回答说赞美大自然。
我觉得教学这篇课文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在板书上。学生通过看黑板的板书很快就对课文的结构非常清晰。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上要注意的。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变化,但是学生对云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还不够。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整节课,让听课的老师和我也感觉得老师总是牵着学生来走。缺少了让学生来讨论、质疑的时间。第三,在扩展阅读的部分文章可以让学生提前来读。例如《火烧云的形成》《云体的各种体态》都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先读,对于学生对火烧云有进一步的认识。第四,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这篇课文有排比的句式出现,可以在课堂上点明一下在写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做。
《火烧云》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已故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是描述云彩的名篇。文章用简短而精彩的语句描绘了晚饭过后夕阳西下时的乡村,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大自然景象的瑰丽和变幻无穷,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叹之情。全文以“变”字统领全篇,且节节有“变”,使自然之美、人与物之美在“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文章的语言自然纯朴,有一种不用雕琢的自然之美,同时,文章又注意锤字炼句,比如“天空的云从西边一向烧到东边”,一个“烧”字,生动再现了火烧云从西向东颜色逐渐变化的过程,同时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另外,文中还用了很多叠音词,如‘笑盈盈”“红通通”“金灿灿”“偏偏”以及“跑着跑着”“恍恍惚惚”等,不仅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并且形象地描绘出火烧云的色彩、形状变化及人物的情态,写得逼真、传神。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找到一些火烧云的图片制成幻灯片,期望能经过这些直观的形象,帮忙学生理解课文资料,感受火烧云的变化神奇,并参透文中隐含的人文思想。同时,课前我又布置了预习的任务,要求学生读通顺课文,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资料,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谈论火烧云,之后让他们欣赏火烧云的幻灯片并谈自我的感受,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建立大胆想象的心向和态度。这样的设计环节,轻而易举地就引出了火烧云的“变化神奇”这一主要特点。
关于火烧云的变化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以,接下来的教学我十分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火烧云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多。在采取不一样方式读的同时结合图片的欣赏,激发学生对火烧云乃至自然景观的喜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
另外,在理解感悟课文资料的同时,我还十分重视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反馈。因为词语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仅有积累了很多的词语,才能充分表达自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课文资料的过程中,设计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积累词语,比如:课文中说“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你能想象得到天空中还会有什么颜色吗?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极多,能够用你明白的哪个成语来形容呢?火烧云的颜色变化不仅仅多,并且变化还快,你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吗?火烧云的形态变化极多,能够用你明白的哪个成语来概括?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时的天空吗?让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既陶醉于火烧云的千变万化,同时又深切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兴趣。
再有,课文拓展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言语描述对想象的指导作
用,使想象服从于必须的目的,我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经过言语表达丰富的想象。如:天空中的火烧云,还会出现什么形状?仿照课文的语言用一段话来描述。由此为学生的写作供给了框架,以此来促使学生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确。想象交流中,学生有的说像一条龙,有的说像一只猫,也有的说像一架飞机……学生一个个争着表现,情绪十分高涨,课堂气氛又一次到达高潮。暂且不论学生的语言是否华美,比喻是否恰当,但很明显的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人人都在参与,人人都想表现,他们已经主动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语言思维的锻炼中。
经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有感触。一节课的准备、实际上课,不仅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更要从学生的求知欲出发,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要看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是否能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让每一个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活动,并且使个性化思维在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但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也有做得不足的地方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上要注意。第一,重点段落读得还不到位。本课重点是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但因课文较长,让学生读得不够彻底,朗读不到位。第二,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中缺少了让学生来讨论、质疑的时间。
《火烧云》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文章。文章理解起来看似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要想把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讲清楚,并且让学生能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却不是一件易事。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会写描写景观的文章?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几天,为此,我了解了许多资料和借鉴了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才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课文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变化,表现了大自然的瑰丽,表达了人们看到火烧云时喜悦心情。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同时启发质疑:什么叫火烧云?火烧云的形状、颜色有哪些变化?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火烧云的?……通过阅读告诉学生火烧云的美丽、壮观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瑰丽景色。再进一步告诉同学们,作者不仅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快且多,更进一步的是写出了人们在看火烧云时的心情和感想,这才是我们写这类文章的目的和深度所在。告诉同学们,自然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有无数的作家、诗人描绘过它们,赞美过它们。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像火烧云这样迷人的景象,只要我们仔细去观察,用心去体验,大胆去写,也一定能写出像《火烧云》这样的好文章。接着,我有意识地发掘课文中的“扩散点”,即火烧云形状极多,变化极快等特点,让学生通过通过各种形式地读,给大家插上想象的翅膀,按照火烧云“出现、样子、变化、消失”的写作顺序,让学生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这样,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让他们能真正入境体验,感悟和表达课文语言所蕴含的情感。
“以读促写”,让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艺术特点引起兴趣,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有指导的“读”促进“写”,“写”带动“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锤炼了思维!读写结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有感触。教师讲课,不仅要从教师立场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还要从学生角度考虑,看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是能够更大程度地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本身素质。让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活动,并且使思维在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