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一些收获以后,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孝道文化心得体会简短5篇,欢迎大家分享。
暑假里我看了《中华孝道故事》,这本书讲的是近现代名人、当代大众和古代圣贤尊老敬老的故事。读着这本书,我经常感动的热泪盈眶。
在古代圣贤篇中,《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使我非常难忘。花木兰一代女子,却不畏惧战争,要替父从军,还屡建战功,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俗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山东潍县县令郑板桥就是这么个人。郑大人喜欢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有一天,他看见有户人家门前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家有万金不算富。下联是:命中五子还是孤。郑大人看了很纳闷了,万金还不富,五个儿子还孤单?进去一看,这户人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哪有什么万金啊?这更让人好奇了。
看了后,才知道,原来万金指的是十个女儿,五子是指女婿是半个儿子,所以十个女婿就是五个儿子。这些女儿一点也不孝顺,十个都不在,难怪老人孤单。刘炳森曾说“乌鸦尚反哺,羔羊有跪乳。人不孝其亲,人不如禽与兽。”连小小的乌鸦长大了都知道要孝顺父母,何况人呢?这些女儿真是太不孝了。郑大人一眼就猜出来了,叫来了老人十个女婿让他们回去孝敬老人,否则要治罪。郑大人真不愧是百姓的父母官啊!
而看了二十四孝图,我觉得很惭愧。晋朝濮阳的吴猛才八岁,就懂得孝敬父母,晚上赤身坐在床前让蚊子叮自己,而不让蚊子去叮父亲,多么孝顺的一个孩子啊!而我呢?被蚊子咬了,赶紧找爸爸妈妈帮我檫药了,根本就不会想到爸爸妈妈是不是也被蚊子叮咬了。跟吴猛比,我真是自愧不如。
万善德为本,一个人如果没有德,就禽兽不如。就像劝孝歌的最后一句:孝顺理当然,不孝不如禽!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知恩图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国五千年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中国的领导人毛泽东、陈毅、邓小平、朱德等他们都非常的孝敬父母,他们都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不然就会像“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养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中的儿子一样。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何况生育养育了我们的父母呢?
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这就充分体现了“孝”字的重要性,古人有云:“百善孝为先”,可见,孝是做人的根本。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满招损 谦受益”,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的经验。而《弟子规》则给出了系统的准则:“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如果能够把这些都落实到行为上,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整个社会都会更加和谐。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只有懂得时刻反省自己、规正自己的人,才可以使其自身有长足的进步,这才应该是人一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我们都赤裸裸而来,没有谁天生富有,没有谁天生贫穷。人生旅途中,是攫取是放弃,是拒绝是接受,全在老人的指引,心灵的抉择。
有人医治老人,千金散尽;有人赡养老人,不惜重金。有人信奉"百善孝为先";有人恪守"一闯孝义生死关"。有人选择善待老人,有人选择拒绝赡老。美与丑,善与恶,全在一念之间,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系于一瞬。
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诉您,选择孝敬,不要让迷雾遮住双眼,让污垢蒙蔽心灵,为老人,为自己,捧一颗清纯、孝敬之心。
孝敬和判逆之间,介子推为母而死,选择光荣;李魁只身劈虎报母仇,选择德昭后世;香九龄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孝敬可以帮助您成就很多很多。做个有价值的,无愧生命无愧社会的真正的人,人们也会赠与您回报。
一个在暴风雨中求生的人,会奋不顾身挽救老人的性命;一个在沙漠里跋涉的人会毅然解下腰间最后一壶水给老人;但也有人把老人骑在身下,作威作福;有人由一个孝子蜕化成逆子;有人为省钱使老人变劳力;有人为分房分田,打老人,骂老人,一失足成千古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要走错了方向啊!田地、房屋、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那么多干嘛呢?到头来,反而一无所有,甚至老人,甚至生命,即使痛悔,即使改过,又赚得了几把同情泪?也没有人再来帮助您。
如果您是雄鹰,就选择敬老;如果您是沙鸥,就懂得赡养;如果您是麻雀,就会自觉服侍长辈;如果您是一个人,就更应该懂得尊敬长辈,孝敬老人。
如果您是您,一个不愿失去人格,一个不甘平庸,不会腐蚀的您,就做个清纯无比的您,捧上如雪的孝心——干净、漂亮,抛开一切污秽,所有自私,学会孝敬老人,善待老人。
如果孝敬变为传统,世界将更美好。您会发现,自己很美,老人很美;您会知道,孝敬是满足,付出是快乐。选择孝敬老人吧!行动就是证明!
孔子有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论语·学而》篇中,孝悌是与谨信、博爱、亲仁并列的优秀品格,而且被列在首位,是为人的基本准则,也是“学文”的重要基础之一。对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感恩,就不可能做到博爱。情感透支造成生命体验的缺失,即使勉强学习也无法体会先人的情感与思想。孔子的学生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侍奉父母竭尽全力,为君主谋划才能竭尽忠心,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中,人君如同人父,为人孝子,方能为人忠臣。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若将孝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做人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犯上作乱的人是很少的。君子专心致力于修养孝悌精神,仁与道都以孝悌为根本,孝悌不但是为人子、为人臣的根本,还是追求仁与道的至高境界的基石。
孔子与学生讨论对待父母的态度时认为,当时的社会普遍把赡养父母当作孝顺,然而赡养父母是犬马也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仅仅赡养父母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尊敬他们,那么人子与犬马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孩子出游在外,要保持身体健康,不让父母牵挂担忧,这也是孝敬父母;父母在世的时候,孩子经常陪伴在左右服侍,不要远游,如果一定要远游也要有一定的方向,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行踪,这也是对于父母牵挂的一种慰藉。而意气风发的少年常常向往流浪的生活,早年不顾父母苦苦劝阻挽留背井离乡,无论衣锦还乡或浪子回头往往为时已晚,不免酿成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孩子不可以不记得父母的年龄,一方面要为父母高寿庆贺喜悦;另一方面,父母年事渐高,离我们远去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近,作为子女要时常感到悲伤,才会更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光,尽心尽力侍奉父母。
在侍奉父母的做法方面,孔子认为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件难事。家庭内外事务由子女去操劳,有美味的食物让父母先享用,但并不能仅以此作为孝的标准。如果看到父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多次婉转劝谏,如果父母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仍然要尊敬地侍奉,虽然内心忧虑,但对父母仍然不怨恨。侍奉父母、安葬父母、祭祀父母都要遵守“礼”的规则。孔子的学生宰我觉得为父母守丧三年太久了,孔子便说他不仁,孩子出生以后要在母亲的怀抱中三年才能自如行走,为父母守丧三年是为了报答父母在孩子不能走路时付出的辛劳,而宰我连这样的报答都不能做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去世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强调孝的实际行动,孝不仅仅是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活中任劳任怨服侍周到、心中常常怀念都是不够的,要努力完成父母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点。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作为孝子,要让父母的精神也在自己的身上延续下去。
诗人说母亲是珠蚌,因为培养一粒顽石而使自己痛苦不已。她并没有因此拒绝抚养,而是以自己厚重而宽宥的母爱将它一层层包裹起来,直至它成为一颗光泽耀眼圆润无瑕的珍珠。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先生在《母难日》中写道:这世界从你走后已变得不能指认,唯一不变的只有对你永久的感恩。孔子推崇的孝道已经是千百年来华夏子孙共同尊奉的民族信条,也将会成为千千万万后来人的道德准则。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教会,我常听到母亲说古人的一句话“百善孝为先”。自从主席上任以来,大街小巷更是贴满了“孝道”字样,因为母亲教育我们也常讲“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品质”。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母为了我们吃得好穿得暖,整天没日没夜地去操劳,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都花在我们做子女的身上,可他们却从来都不错花一分钱。父母无私的爱和辛勤劳动洒下的汗水里,都寄托着他们在子女身上的祝福和期盼。
那么我们如何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呢?我们应该让父母少操心,努力学习争取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让父母少一分担心,多一份放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心和尊敬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大人眼中做一个既贴心又懂事的好孩子。
记得有一次姥姥生病了,母亲又忙于干农活,我就主动担起了照顾姥姥的任务。我把母亲做好的饭菜端到了姥姥的身边,姥姥需要什么我就麻利地给她拿来,等姥姥吃完了我再端回去,最后把碗也洗得干干净净……母亲进来时满意地对我笑了笑,竖起了大拇指,夸我是懂事的好孩子。得到母亲的赞许我也很高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让我们永远的记住孝心的存在,争做人人夸奖的孝道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