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顷澄碧的时代》观后感心得最新

| 艺洁2

脱贫攻坚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才能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工作中,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千顷澄碧的时代》观后感心得最新5篇,欢迎阅读!

《千顷澄碧的时代》观后感心得最新

《千顷澄碧的时代》观后感心得【篇1】

“把贫困赶出生活的家园,这就是民族复兴的开始,实现中华儿女千年的夙愿……”《千顷澄碧的时代》是一部聚焦主旋律、反映大众生活的文化影片,整个影片的呈现是始终保持自然生态的真实传递,同时也在戏剧性的冲突、乡土情怀的表达和叙事结构上达到了统一。影片以在全国第一批“率先脱贫”的兰考县为原型,深情呈现了中国脱贫攻坚一线人物群像,全面描绘了新时代中国农村的小康画卷,深刻反映了中国完成人类文明史上最大数字人群摆脱贫困的伟大壮举。滚滚黄河奔腾不息,时代变革掀起朵朵浪花,而主角们正如浪花一朵,是无数信仰坚定的焦裕禄精神践行者中的一员,以涓滴之力,共同奋斗在中国脱贫攻坚战的第一线。

整个影片将英雄人物群像塑造完整的表现出来,没有将主要展现在扶贫工作中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也并未将镜头聚焦在某个人物身上,塑造孤胆英雄。反而是通过副书记范中州、乡党委书记韩素云、驻村书记芦静生、村主任刘会泉、驻村干部崔丹燕、返乡商人修大强塑造了英雄主义的群像,讲述了坝庄、四方乡、兰考县的故事,这不仅仅是这几个乡村的扶贫故事,更像是在讲述千千万万扶贫人的故事。我们现在是真的迎来了千顷澄碧的时代。在影片中,我看到了许许多多平凡而又伟大的扶贫干部,他们脚踏实地却心怀理想,放弃小家,成全大家,将个人、家庭,完全的投入到扶贫工作的建设中,抛弃自我的享受,群众的生活才是他们切实考虑的部分,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怎么奔小康,怎么实现共同富裕是他们的理想和信念,这样的精神,无不令人感动。千顷澄碧,不知道倒下了多少代,又有多少这样为国为民的干部,多少勤勉奋斗的灵魂。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忘记了自己有过多少次的热泪盈眶,为国家的精神感动,为那些穷苦的农民感动,为祖国的情怀感动,为鞠躬尽瘁的农村干部感动,为他们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为他们努力生活的模样感动。中国扶贫的决心是巨大的,全国脱贫这样的举措也是其他国家不敢想象的,更无法做到的,是足以载入史册的。中国是以人民为主的国家,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国家和党心系人民,迫切想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完成全国脱贫。但是这个举措不是说说那么容易的,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不管从哪一方面来看,这都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没有强大的政府是做不到的。但是幸运的是,我们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进入到扶贫工作中。很喜欢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1990年写给焦裕禄的词,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祖国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踏步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团结,对国家长治久安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让全体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才能稳定发展,完成祖国的复兴之梦。

《千顷澄碧的时代》观后感心得【篇2】

脱贫攻坚不是扶贫干部的“独角戏”,唱好帮扶与被帮扶的“二人转”,坚定贫困群众的奋斗精神和发展愿望,脱贫攻坚才能积力之所举而无不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贫困群众的小康,全面小康就难言圆满;没有贫困群众的自强不息,脱贫攻坚战就会失去至关重要的内生动力。

近日,一位贫困县县委书记“吐槽”扶贫中基层干部受到委屈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觉得政策好就靠政策养着,有点不如意的事就去找政府“闹”;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自己更着急,自己不脱贫干部难交账;“我是穷人我怕谁”“我是小老百姓我怕谁”的心态,成为一些扶贫对象“扶不起还理直气壮”的缘由。文章列举的虽然可能只是个别现象,但正像这位县委书记所说的,这些问题让扶贫干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同时也提醒我们,对那些丧失脱贫致富信心和动力的贫困群众,在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也应及时填充精神志气上的洼地。

精神上的贫困,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可怕。有些贫困地区和贫困村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与缺乏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有一定关系。有些地方主动“返贫”,乐当贫困县,不愿摘穷帽子,有的贫困户发展农副产业不积极,争当低保户却很积极,从中都能发现“思想贫困”“志气贫困”的影子。“苦干不如苦熬”“等着别人送小康”,类似思想可以说都是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绊脚石。扶贫扶志,首先就要对准这些观念和心态定点滴灌、靶向治疗。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这个励志语许多人耳熟能详,也为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深深认同。扶贫开发不应只简单盯着干部压担子、定考核,也应鼓励干部们以“扶志”和“扶智”为抓手,唤醒贫困群众的主动脱贫意识。好政策离不开好宣传,正像那位“吐槽”的县委书记所提出的,扶贫干部要到群众中去,多开屋场院子会,多跟群众交交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衣食父母们心疼一下,再不忍心找你们扯横皮”。好习惯也需要好榜样,靠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农户,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头效应。只有形成“见贤思齐”的导向,才能变“让我脱贫”的被动思想为“我要脱贫”的进取意识。

公平与效率,向来不可分割。扶贫政策讲公平的同时,也应注重效率,建立更灵活的激励机制。一些地方的创新探索值得借鉴,比如推行帮扶人与贫困户“双承诺”“双认定”“双确认”的工作方法,变“单向输血”为“双向互动”。有的地方实行扶贫资源差异化分配,真干真支持、多干多支持、大干大支持,以多劳多得的方式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性。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们应当用好的激励制度设计,消除“等”“靠”“要”的消极心理,激发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当前,脱贫攻坚正进入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精神扶贫应与物质扶贫互为支撑,群众积极性和干部积极性都应充分调动挖掘,让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心热起来、行动起来。

《千顷澄碧的时代》观后感心得【篇3】

元宵佳节,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献礼片,《千顷澄碧的时代》在全国上映,我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讲述一个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记录下中国人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的新篇章的一部重大现实题材影片。

《千顷澄碧的时代》以兰考县脱贫攻坚战为原型,讲述了青年挂职干部芦靖生被派到兰考扶贫,与兰考县委副书记范中州、兰考四方乡党委书记韩素云等为代表的兰考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和群众一同奋战,让兰考县实现了脱贫。在坚守、成长和理解中触动着每一个深耕一线扶贫者的心,正是那股拼劲儿和韧劲儿,让奔腾五千年的黄河在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个弯腾空而起,绘就出今日兰考蓬勃发展的瑰丽画卷。影片展现了一个开放、创新、生机勃勃的新兰考,以及新时代兰考干部忠诚、奉献、担当的精神,呈现了中国脱贫攻坚一线人物群像,描绘了新时代中国农村的小康画卷。 “未来中国的千顷澄碧,有我的一份力量!”影片中的人物,以平实、感人的话语,可以看出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心酸、付出与坚持。这当中既有脱贫路上几代人的精神传承、相互扶持,也有新时代女性扎根一线、敢为人先的巾帼力量,更让我们看到了青年一代投身国家建设的使命与希望。放眼全球,贫穷问题是一个世界难题。“兰考经验”,为全国、为世界树立了典范。 影片中的‘芦靖生’,让我们看到了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成千上万个‘第一书记’,从中让我想到了西北空管局落实《关于做好干部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的通知》等上级有关精神,从2017年自今已连续选派2名西北空管局干部赴西北民航“两联一包”帮扶重点村―--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金寨镇张河村挂职任驻村干部,他们舍弃在西安的舒适环境,吃苦在前,任劳任怨,先后带着“增强扶贫点造血功能,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使命”驻村后,对村基础设施情况全面摸底,深入走访调研,对村民活动室环境进行了整治、新建了应急通讯网络,有效解决了村中手机无信号问题,特别是在党建、教育、医疗方面成效显著。西北空管局将按照制定的扶贫计划尽最大的努力让老百姓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并将一如既往的支持扶贫工作。西北空管局一名驻村干部说:“我还要继续努力,要继续帮大家的腰包再鼓一些,脸上的笑容再多一些。”体现出驻村干部的决心、奉献和担当精神。

影片结尾的一句“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铿锵有力,从兰考出发,放眼河山,千顷澄碧。娟娟细流,足以汇成江河,众人合力,定能聚起磅礴力量。在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无数个扶贫干部不辱使命,不忘初心不懈奋斗的敬业精神,迎难而上,以担当无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泪水和汗水挥洒在脱贫攻坚大地上昼夜兼程,砥砺前行,让我们向最美脱贫攻坚奋斗者致敬!

《千顷澄碧的时代》观后感心得【篇4】

面对贫困地区、贫困人民,党和国家想方设法,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会保障兜底、就业扶贫、健康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方式,在现行脱贫标准“不愁吃、不愁穿,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不降低、不拔高的前提下,在扶贫干部们的努力下,确实有大批贫困人口脱贫,实现了一大批贫困县摘帽的目标。

脱贫攻坚,我们最初的关注点放在物质脱贫上,温饱问题的确是人最本能的需求。我们对“三农”的刻板印象,往往是“鸡犬之声相闻”的农村、“看天吃饭”的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因此说起扶贫,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了“捐款捐物”的雏形,“扶贫”莫名地带上了一点“此高彼低”的姿态。其实,在物质脱贫的基础上,精神脱贫也相当重要,扶贫亦要扶起贫困群众的“尊严”。“民以食为天”,谁敢说“三农”不重要?

贫困群众有尊严,才能让他们产生更多内生动力,自然而然地检视地区自身的陈规陋习,主动迈开脱贫的步伐。精准扶贫、深度扶贫,更多关注贫困群众的心理诉求。他们盼望“富裕”,更盼望“有尊严”地富裕;他们“穷则思变”,更希望“挺直腰杆”思变;不是外人觉得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就需要什么;别人给什么,他们就必须要什么;扶贫不是“高高在上”的,是一种并肩共进、促膝共商的关系,还得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些贫困村大胆启用“先富起来”的致富能手做村支书,共商致富良方,让全村人都富起来。“贫”是穷困,也是精神上的贫乏。贫困群众需要党和国家选配的“主心骨”,让他们生活富裕,精神生活丰富,引导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独特”的向往,再以这个“需求”为导向,扶贫。扶的是“贫”,也是他们的“尊严”。

近年来,富裕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已经从简单的资金对接到不吝输送人才、提供致富良策。随着抖音、快手、梨视频等短视频的兴起,很多地方的县委书记、县长、村支书也带头开直播,亲自“带货”,叫卖农产品,为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代言”。“以购代捐”无疑是一种给予贫困群众“尊重”的扶贫方式,通过推广特色产品、特色旅游,摘掉的是贫困的帽子,带来的是情感的满足,田间地头的“苦味”,变成了文化输出的“洋味”,这也从心理上很好地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农民种的是粮食,需要的是知识。“希望工程”堪称精神扶贫的起点。那张“我要上学”的标志性照片,大眼睛女孩满脸都写着“渴望”。20多年过去了,助学助困有了更为平等、自立的“作业本公益计划”,这个民间公益项目,面向中西部贫困中小学生,以学生个人的写作本换取爱心认助,改变了单向的经济和物资资助模式,鼓励孩子用写作、画画等方式,完成一学期的日记,来换取每学期的爱心认助款。这种交换的形式,最大程度地给予了孩子尊重、尊严和平等,这些被“尊重”浇灌长大的孩子,内心一定不会自卑、怯懦。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脱贫攻坚,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让贫困大山里孕育的产品有产量有销量,让“农村”用笔直的腰杆与“城市”对话;脱贫攻坚,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走得出去、更愿意回归,拿同等的知识回馈建设家乡;脱贫攻坚,是让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挖掘出更多的“金山银山”,非但“人夸颜色好”,更有生态环保的“清气满乾坤”。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千顷澄碧的时代》观后感心得【篇5】

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让贫困户过上小康生活,是人的职责,是我们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像对待家人一样,以一种有责任的担当精神,一人一人地帮扶贫困户脱贫。要认真贯彻省、市、县相关政策,做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政策,加大做好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文化水平以及身体素质,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有着推动作用。

要强化党建保障。实施党建扶贫工程,出台党建扶贫措施,应该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扶贫干部,特别要做到从严从实履职、从严从实监督、从严从实考评,加强第一书记工作,落实脱贫攻坚的组织保障和干部保障。要突出问题导向,补齐短板。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我市主要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特困户扶持比较难、农村整体发展较慢等问题,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机制加以解决问题。

要以“两不愁三保障”促进特困户脱贫。针对无劳动技能的特困户,采取财政扶贫资金进行帮扶,应该整合农村闲置空房,保障让特困户住上廉租房,实施十大救助制度政策保障对特困户的救助救济。同时要以“两轮驱动”促进农村同步发展。针对我市偏远地区农村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特别是同村同院落与建卡贫困户差距不大的临界贫困户,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区域攻坚”两轮驱动战略,既能大力解决水、电、路以及增收产业等区域共性问题,又可以切实解决看病、住房、子女上学等农户个性问题,能更好地促进贫困地区农户共同发展。

8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