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成功报名参加了学校小记者研学之旅活动。4月27日早上同学们都准时来到学校集合,在带队老师和教官的指挥下,同学们快速地排成了整齐的队伍,有序的坐上了两辆巴士车出发了。
一路上小记者们欢歌笑语,在车上我们一起唱了《生僻字》这首歌。接着老师、教官和同学们都轮流唱了一首自己喜欢的歌,在歌声中,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我们到达了第一站——开封博物馆。
开封博物馆外观雄伟壮观,在老师和导游的带领,我们走进了博物馆大厅内,我看到了一幅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精美的图案。我见到了最大而且很特别的钟表,钟表上整点数字都是由城市的名字来代替,我认真地听着导游姐姐的讲解,学到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我们来到了珍藏文物展厅进行参观,这里展出的有陶器、瓷器、玉器等等。展柜里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瓷瓶“靜静地”立在那里,那就是乾隆年代的“青花山水瓷瓶”,瓶身是美丽的青花图案,各种不同形状的陶瓷器,在博物馆里还展出的有宋代科技代表作一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重大科技成就,同学们紧跟老师、教官、导游,同学们一边认真听着,一边做着笔记。
下午老师带领同学们到达了第二站——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是一座很大的漂亮公园,在开封市龙亭湖西岸。同学们都被园里美丽的风景吸引,里面有小时候玩过的翘翘板、荡秋千,开心地笑容留在了每一个同学的脸上。我们还观看了有数百名专业演员拍摄的影视实景,穿越了历史画卷,扣人心弦的剧情,人喧马嘶的场面,给同学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的小记者研学之旅活动,使我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让我了解了更多的悠久历史文化,在以后学习上我要多看课外书,让自己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
清晨,我早早便来到了学校,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今天研学活动日。没多久,天空渐渐地暗了下来,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竟还下起雨来!
风雨无阻,我们驱车花了半个小时,终于来到了黔阳古城。
古城里有青铜砖,据说可以招财。顺着布满历史痕迹的青砖小巷与红瓦城墙,我们慢慢来到了“芙蓉楼”。在这里,随着老师的讲解,我们仿佛看见了王昌龄送别辛渐时痛饮的情景,见证了《芙蓉楼送辛渐》这一首千古绝唱。
让人记忆深刻的,无疑最是“许愿树”。我作为大家的愿望书写大使,站在灵验的绑满了红丝带的许愿树旁,听着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希望考上心仪的初中”。我爱不释手地拿着写好心愿的红丝带,仿佛拿着稀世珍宝一样,仔细寻找一处可以绑丝带的好地方,围着许愿树转了一圈又一圈,都难找到一处好枝头。最后,听导游说,这棵树有五个分支,叫做“五子登科”,我才找到了其中一根求学的分支,虔诚地系紧了。同时,我在心中也默默念道,希望王昌龄可以帮大家实现愿望!
很快到了中午,我们在一家饭店草草吃完午饭后,便开启了下午的旅程。先到了游客中心附近跟当地大师学习剪纸,体会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意犹未尽的我们,随后又来到了印刷文化体验馆,逐个完成了自己的“印刷作品”。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合了影、一起吃了雪糕、一起取笑他和她们吃雪糕的可爱模样......
黔阳古城,我们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回程的路途。虽然心有不舍,但我想世界这么大,下一次出游应该不会相隔太久吧!
一点点的时间划去,伴随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诗,一个了解黔阳古城的旅途开始了。
刚进入古城,出现在我眼前的,是曾经清朝时期的古迹,这里充满着珍贵的、无价的文化遗产。我跟随着大部队来到了一条小巷,两边屋子的上方,连着几条线,线上挂着一把把花的、粉的、红的油纸伞,即使跟如今的衣物来比,它们也毫不逊色。这一把吧油纸伞,在与古房的陪衬下,美得无以伦比了!
随后,我们来到了许愿树下,这颗许愿树的枝干上,挂满了数不胜数的红丝带,人们的心愿真是多如牛毛呀!我还连拜了6下,毕竟,它以前还有人向它许愿,然后得了个大状元啊,我要更加诚心呀!从它的树根下往上看,“愿我的好运长度也向这颗树一样高耸入云吧!”我不禁的赞叹到。一阵风吹来,红丝带空中飘摇,好像听到了我们的祈祷一样。我抚摸着它那粗糙的树皮,它告诉我,谁拥抱过它,谁像我们这样寄托美好的愿望,细长的树枝仿佛在告诉我,谁曾经听到过王昌龄为好友辛渐默默祈祷的声音-----愿相忘于江湖。
紧接着,我们又踏进芙蓉楼,虽然楼房非常老旧,但我依稀能看到各位文人墨客的活动,比如王昌龄在送辛渐时,喝的友谊之酒,从此天涯是路人。楼正中的墙壁上,还有一副王昌龄的肖像,他的眼神温柔而坚定。
黔阳古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能趁研学这个活动来好好参观一下,真是三生有幸啊!
孔子在人生的道路中不断学习。向小孩、老人,凡是比自己有学问的人都请教过。由此可见,学习的生涯是没有止境的,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要你肯学,就永远不会学到尽头,我们的学校就组织我们去石泉老街研学,了解老街的悠久历史。
一天我们来到老街后,首先到了“县衙。”“县衙”这个词,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这是古代县官在审案时的地方。我们班55个同学前后步入“县衙”内,虽然有这么多人,可是仍感到一阵阵阴森森的凉气扑面而来。看着这“县衙”的样子,我脑海里面想出了古代的审案的样子,县官正坐堂中,一拍桌子,开始审案。这情景着实有一些吓人,“县衙”可真可怕呀!
参观完阴森森的“县衙”,我们又前往禹王宫。
我们先在禹王宫广场上转一圈,来到了一面被石匠精心雕刻的墙壁前。只见墙上有几副大禹治水的雕刻画面,每一幅都雕刻的栩栩如生,把大禹治水的画面惟妙惟肖的展示在我们面前。
看完壁画后,我们又来到了关帝庙里,“关帝庙”这个词大家都很陌生,它是为了纪念关羽而修建的一座庙。只见门口摆着两个大香炉,庙的中央,关羽的雕像坐在大石头上,只见手持青龙偃月刀,霸气十足的盘腿坐在那,真是杀气腾腾。正如曹操所描述:“云长在世可所谓威震华夏,战功赫赫。”
一个下午的时间很快就结束了,这次研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历史人物,增长了我的知识,让还让我明白了在任何时候都要认真读书学习。自如成语“学无止境”所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可真是一次受益匪浅的研学活动。
今天,我和我的同学一起徒步来到了绣江河公园,我们都非常高兴,因为这一次不像是平时的游玩,而更多的是来研学,更重要的是还有老师们的加入!
我们从西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绣江河公园最具代表性的一景——“母亲”雕像,慈爱的母亲怀里还抱着她可爱的孩子。“母亲”笑起来和蔼可亲,在她的微笑里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
我们继续向前走,走到了一座小桥前。在小桥上,有一群水鸭在水中嬉戏玩耍,顿时让平静的绣江河变得生机勃勃起来。经过小桥,我们看到的是一本石头做的大书,上面刻有很多诗人,有李清照、李白.....长卷上还记载着章丘从古至今的变化,有古章丘的历史悠久,还有新章丘的迅猛发展。
再往前走就是一座炼铁的铜像,印证了章丘是“铁匠之乡”的称号。我们还到了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进第园”,感受古时候“状元、探花、榜眼”的光荣。石像上有状元骑着马,旁边有打着“新状元”三个大字锦旗、簇拥着的乡亲们,这应该就是衣锦还乡吧!在石像的对面还有一只乌龟,我想应该是状元的坐骑吧。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我们的研学之旅在集体合影之后就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在返校的路上,我回眸绣江河的美景。啊,我爱母亲河,更爱我美丽的家乡!
上个学期,我们班实践课程是黄河米,虽然这学期变了,但我们还是有幸又去水牛稻种植基地研学了一番,可谓是获益匪浅。
老师宣布这件事情后,全班立刻就沸腾起来,终于可以从学习中解脱出来,好好休息一下了。
没几天,我们就坐在了通往原阳的大巴车上了。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中,我最喜欢的项目非抓螃蟹莫属了。
你可别小看这小小的螃蟹,是在水牛稻里生长的水牛蟹,味道非常鲜美,而且还非常灵活。要知道,螃蟹那八条腿可不是白长的,嘻,让我们瞪大眼睛,一起来看好戏吧。
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抓螃蟹接力赛正式开始了!只见一个个蓄势待发的同学飞一样地跳进了稻田里,开始抓螃蟹了。“这儿有一只,快!”“在哪儿呢?”“这儿,这儿!”“抓住了!”一旁的同学也忙的不亦乐乎,忙着为抓螃蟹的同学寻找在稻田里边隐藏的螃蟹。不一会儿,我就找到了一只卧在泥里的螃蟹,我欣喜若狂的想道:“哈,看来抓螃蟹也不怎么难嘛。”但我大错特错了,在我抓螃蟹的时候,可能由于手放的位置不当,那螃蟹一下子就把我的手给夹住,不管我怎么弄,它就是不松开它那只威力巨大且“硕大无比”的钳子。最后经过我无数的“甜言蜜语”,它才把我的手给释放了出来。哎,逮只螃蟹可真难啊!不过经过多次抓捕,我也已经轻车熟路了,知道抓螃蟹需要从背后捏着它的壳才行,不然就被螃蟹夹住哦!
我们饭后又给自己的袋子“上色”,打稻谷、参观米厂。最后愉快的结束了今天的行程。
假期里,我们班在王老师和家委会的组织下,到尼山圣境进行了一次研学之旅。
早上六点,我们在新博物馆门前集合,见到了久违的同学,大家非常高兴。
我们有秩序地登上了开往尼山的大巴车,大家一路欢歌笑语,两个半小时我们就到了目的地。
到达目的地后,同学们连忙下车,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导游姐姐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件汉服,每人还佩戴了蓝牙耳机,真是太帅了。走进大门,跨过泮水桥,我们站在那座巍峨的孔子像下,导游介绍说,孔子像偏东南9.5度,象征着孔子享受九五之尊的待遇,孔子的弟子中有72贤,所以把孔子像高定为72米。在孔子像下,我们学会了拱手礼,同学们在礼仪官的带领下,严肃认真地完成了每一个步骤,那场面别提多庄严了。
下一站我们来到了孔子大学堂,堂内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大厅,大学堂上下共九层,是全世界最大的孔子建筑。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金声玉振大型舞台剧,带给大家深深的震撼。另一个是手抄论语,当大家跪坐在桌前,一笔一划地写着论语,仿佛穿越到了古时候。
吃过午饭,我们来到了最后一站尼山书院和夫子洞。在尼山书院的大门下还有专门为小动物逃生的通道,真不愧是孔子的故乡啊,大多都体现在细节里。夫子洞是一个很小的洞穴,是孔子出生的地方,里面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具,圣人出生的地方可真简陋啊!
这一次的研学意义非凡,我相信每一位同学经过心灵的洗涤,都有着不一样的收获。
“终于到我们了!”全班大声欢呼。这是怎么回事呢?哦!原来是我们全体五年级去研学游啊!
话不多说,赶紧来介绍一下我最喜欢的几个项目吧!首先是打地鼠。我们男生在地洞上蠢蠢欲动,恨不得把女生打得“满天星”。嘿,她们的脚步声传来了,嘘!小声点,快趴下偷袭她们,咚,一声锤子碰头盔的声音,看来有人打中了。咚咚咚,接二连三的越来越越多女生被打中了。我也毫不示弱,趴在她们看不见的死角,手紧紧握住锤子随时打中女生,咚,我打中朱晨曦了,幸好她反应及时,否则又被我打一个大“包"。轮到我们男生当地鼠了,我们迈着极其不舒适的“鸭子步",趁她们不注意时边偷菜边向她们大声嘲笑做鬼脸,然后迅速躲起来。女生也挺精明,故意把菜放远了,还把菜大部分放在几个洞口,让几位“有名"的女生看管。我们也不怕,使用调虎离山计偷走了许多菜。
其次是飞天绳索。我们一个个排着队学着老师的动作“飞”过去。到我“飞″了,因为看到五班有人落水了,心里不免有些紧张。我把绳索从水中拉出来,紧紧抓着绳子,刚坐稳只听咻的一声,凉风拂过脸颊一下子就“飞"过去好过瘾。最后是掏鸟蛋了。全班同同学在环形树林山坡上散开,一手扶着树,一手拿着竹筒找鸟蛋……5分钟过去了,导游叫集合了,有的同学欢天喜地捧着鸟蛋;有的同学黑着脸,衣服上有摔跤的“光荣勋章″;有的则失望而归…尽管我也没找到,但看到在吃大餐的黄耳免,一公一母的孔雀跳华尔滋,鸽子在天空中翱翔也算不枉此行了。
不知不觉,活动要结束了,虽然我觉得很累,但感到很快乐!希望以后多点这种集体活动!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在我看来,旅行的意义在于感受不同的风景,释放心灵,重要的不是身体在路上,匆匆忙忙从一个景点赶往另一个景点,买些纪念品,拍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里,配几句矫揉造作的文字,重要的是让心灵踏上旅途,给自己一个和心灵交流的机会,去感受,去收获成长。
8月的研学旅行,我们来到了重庆。从此“重庆”于我们而言,不再只是一个模糊的历史或地理概念。当看到那些经历风霜雨雪依然屹立,无言地记录了这个城市的风雨变迁的古城墙与现代化建筑比肩而立,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古与今的碰撞,感受到这座古城,历经世事沧桑,却依旧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走进“渣滓洞”、“白公馆”,站在这片曾经被同胞的鲜血浸染过的土地上,“小萝卜头”的故事、江姐的故事,这些不再只是历史书上毫无温度的文字,当看到那些根据当时的真实场景还原的雕像,感受他们的愤慨与无助时,当一张张照片上的景象直击内心深处时,当看到那些锈迹斑斑的曾沾染同胞的鲜血、沾染无数罪恶的军刀时,内心的震撼,发自内心的愤怒,是无论看过多少文字都无法感受到的。我们真正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绝不是一句笑谈;我们真正意识到“有国才有家”绝不是一句空话;我们真正意识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真正意识到作为祖国未来主人的我们,要发愤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研学旅行不只是一种形式,更应该是我们成长的一次给予,我们在路上,在学习,在成长。
这个暑假,我开启了我长达七天的江浙研学之旅,这一路上,可谓是收获满满。
我们先来到杭州这个又繁华又美丽的大都市,这哪是厦门能比的,清河坊街上的大药房,各种药材琳琅满目,排队的人特别多,整个房子都是一股浓重的药味,人们提着一大袋煎好的中药,匆匆离去。南宋御街古色古香的街坊,虽然已经把旧街改造了,但还是余留下了旧街的一点影子。
最有名气的当属西湖了,即使现在夏天这么热,但还是丝毫没有影响到它的人气。这个时候,西湖里的荷花盛开了,有白的,有粉的,开成一片。给西湖增添了几许夏天的气息,苏堤上的柳树随风摆动,给满头大汗的游客送来了阵阵凉爽。
晚上,我们一起去京杭大运河散步,京杭大运河很老了,已经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它的起点是杭州,终点是北京,相隔1971公里,这条运河也太长了吧,而我这次看到的仅仅是杭州段,就已经很长了,还是在古时候凿的,聪明的,你来告诉我,那个时候是怎么造出这么长的一条运河呢?
在杭州待了几天后,我们来到了苏州这个城市。苏州的狮子林让我叹为观止!要说狮子林,厅堂都与别的苏州园林没两样,但它园内的假山,是这个园林最独特,最美的地方。假山崎岖,各式各样,其范围特别大,一点也不比西方的迷宫逊色。有句话说:“你一旦进去了,可能就出不来了。”
苏州的苏州博物馆,虽然是座新建筑,但是一点也不输那些园林,它出自贝律铭之手。藏品特别多,很多方面都有。馆内还有人造瀑布,还可以往外走,可以看到一个荷花池,还有一座新馆,苏州博物馆包括了部分拙政园,自然也是一风景胜地。
苏州的留园,我也去领略了一番。园内有许多太湖石,个个造型都不同,有的感觉都要窜上了!有太湖石,就有亭子,每个亭子的样子也不同,有三角的,也有四角的,虽然看起来是差不多,但仔细打量打量,还是有区别的。
这次的研学之旅,让我懂得了许多关于江浙一带的一些知识,好似从一汪大海中游了出来,希望以后可以再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