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中伏的时间每年都可能不一样,并不都是20天,有的年份是10天,这样一来三伏天就比较短。因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即为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而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规定也是10天,而中伏时间则有长有短,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
首先因为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中伏,地面积累的热量达到最高值,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较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三伏天闷热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了。
而进入末伏后天气渐渐凉爽,早晚较凉快,中午还是比较热,但每个地区会有所不同。因为末伏已是立秋后,即便是“秋老虎”到来,还是中午热,早晚还是凉爽的。
1.旅行:避免在中午太阳最强或温度最高的时候出门。需要出门的时候,做好防晒,记得带伞!记得打伞!记得打伞!
2.补水:天气热的时候,人体容易出汗。无论活动量多少,都要及时补水,增加液体的摄入量,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
3.避免贪冷:当我们觉得很热的时候,想喝冰水或者从空调里吹冷气,但是为了退烧,就不是了。这时候大脑就会误以为人体内部的热量已经消散,于是身体就会减少,停止散热,身体散热困难,更容易中暑。
4.饮食:七月风懒,连云都变热了。空调可乐西瓜,宵夜啤酒配鱼虾是夏天最舒服的生活。中午热,尽量少吃油腻厚的肉和辛辣的食物。不易消化的食物会给身体带来额外的负担,影响肠胃的消化能力。
一、选择清补
三伏天可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阶段,在这样炎热的环境下,身体容易起火,人们想要补身体的话,建议选择清补。如果选择温补的话,身体内部的火气将会更旺盛,更容易损伤身体。
其中,清补的话,建议选择养阴清热的中药材,比如说玉竹、麦冬、百合、西洋参等。利用它们泡水喝,能够帮助身体补充因为高温出汗而丢失的人体津液。尤其是西洋参,不仅益气生津,而且还能够扶正除烦,与鸭肉炖煮成汤饮用,还能够起到养阴、补虚的作用。
二、补充蛋白质
蛋白质是人体必须要补充的营养物质,它具有维持人体免疫功能,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三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身体能量消耗会大量增加,为此,务必要及时补充蛋白质,为身体提供能量。
其中,现在天气高温应该选择鱼肉、虾类、鸭肉、鹅肉等进食,帮助身体补充动物蛋白,而且这些肉类多半有补虚清热、滋阴、梨水等功效。注意要少吃牛肉、羊肉等红肉类的蛋白,以免过于辛温,致使身体内热加重。
三、注意烹饪方法
中国美食众多,因为烹饪方法多样,不同的烹饪方法,口味大相径庭。其中,三伏天快到了,人们要记住这个时候家庭烹饪菜肴,建议避免干煸、麻辣、水煮等加入了大量香辛类调味品的烹饪方法。尽管这样的做法,味道比较刺激,更好吃。经常这样吃的话,容易上火。
在这炎热的天气中,日常烹饪菜肴,还是选择清炖、清蒸比较好,如果买了肉的话,可以选择与青瓜、青笋、芹菜等蔬菜一起清炒着吃,营养又清淡,更容易消化。
1、初伏: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只起,到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前一天这段时间。初伏时间是10天,进入初伏后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
2、中伏:中伏是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这段时间。中伏的时间又长又短,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则是20天,主要取决于每年夏至节气后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日期的迟早。
3、末伏:末伏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这个时段,跟初伏一样是10天。末伏是三伏天中的最后一伏,早晚较凉快,但白天阳光依然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