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语文中考冲刺策略最新方法出炉,中考很快就要到了,考前冲刺很关键,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语文中考冲刺策略最新方法(出炉),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1、结束新课阶段:初步拟定15课时,完成九年级下册新内容的教学,认真分析课文内容,把握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力争时间短速度快效果优。包含处理相关的课内作业。
2、回归教材阶段:初步拟定50课时,约5个周。本阶段以七—九年级课本为根本立足点,这一环节是中考语文复习的起始环节,关键环节,主要抓住二大板块:
(1)积累运用。以文学常识、课内诗文、书下注释、课后字词、书后名著导读和附录为基础,过好字音字形、成语、标点符号、诗词、名著积累关。以导学案的形式加强学生的识记。
(2)课内文言文过关:规定篇目的背诵、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包括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3)教材知识搜集整理分工:七上张金玲、七下张新伟、八上孙晨曦、八下聂海、九下陈秀中。(含单册综合试题一套)
(4)教材知识搜集整理的基本格式和要求:现代文由字音、字形(形近字)、词语(重点成语、给出词语的意思)、文学常识组成; 文言文由 字音、字义(通假字、重点词语解释、一字多义、词语活用、古今异义等)、文学常识、重点句子翻译。把答案给学生,便于识记。
(5)时间安排
按一个单元1课时分配、综合检测2课时、评讲2课时、每册书10课时安排。其中九年级上下册只提供10课时。预计本阶段是课时为50课时。
(6)次阶段导学案讲义部分务必在3月2日前完成。
3、专题复习阶段:
初步拟定72课时,约7个周(4月至5月底)。专题复习以随州市近年语文中考试题形式组织复习。结合年级组选定的一种资料有序推进。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在阅读材料中最能得到体现。现在中考的阅读材料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或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或蕴含人生教育意义,学生阅读这类文章的同时,情感态度得到熏陶,思想观念受到教育,社会认识得以提高。因此,在中考的复习中,我们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看,初三是读课外书的最佳时机,因为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和思辨能力,读书效果会更好。我们会推荐学生读一些科普文章、有文化含量的散文、名著等。复习中,我们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从中考现代文选文来看,材料全源于课外,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各一篇,从考点来看,淡化文体阅读,强调整体感知和理解领悟。虽然考点发生了变化,但我认为教给学生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基本阅读方法还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方法往往在学生做阅读题的时候有着指导的作用,使学生在做题的时候有一个方向,不致于瞎摸。复习中,我们教师也着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能力。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我首先让学生探讨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弄清这三个问题,对内容就有了整体把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抓住文章的精要句段用心去品读、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作者感情、态度、观点等,变整体阅读为择优选读。复习中,我们让学生精练阅读。从往年中考来看,阅读材料全源于课外,课外阅读的文章练习很多,不能让学生奋战在题海中,我结合教材,选取了一些难度与课内文章相当的课外阅读给学生练习。我的原则是做阅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就可以了。
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加强积累。
写作一是指大作文,二是指放在阅读题中的对某事或某材料发表议论性的看法。大作文平时要加强积累,也就是知识、情感和资料的积累。这些积累就是素材的积累。学生的生活圈子毕竟是局限的,主要在学校和家庭,在作文中学生就只能就地选材,怎样使学生在作文选材中有新意呢?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写这些平常生活,但要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能否写好作文除了与个人的生活阅历有关外,还和语言的功底有关,因此,我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多使用一些雅语,当然,语言用得好不好,与学生的文化积累是有很大的关系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中考中,由于题量大,有些学生出现写不完作文的现象。在复习中,我们要训练学生作文速度。我让学生在50分钟内完成一篇作文,这50分钟如何分配呢?我要求学生用10分钟时间审题、选材、构思;用40分钟去写。当然,这样的训练要反复去做,才能让学生成为习惯。
[方法指南]
(1)修辞角度的欣赏。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上升、借代、类比、排比、设问、反问句、夸张、对偶、重复、互文、典故、真实、对比等。
(2)从表达角度欣赏。表现方式有五种:叙述、解释、议论、抒情、描写。
古诗词常用的歌词和描写两种。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交融)。
按描写对象分,有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场景描写(运动场景、静止场景)。方法根据实际写法、想象写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景物描写作为中考常用考点,其作用主要包括:提供特定的环境;营造氛围,起到陪衬作用;烘托人物情绪,抒发思想感情;促进故事线的发展(主要用于记叙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从表现手法角度欣赏。
①衬托:用一物衬托另一物,使后者突出。
②渲染:仔细描摹,增强效果。
③波动:使诗歌在短暂的空间内波动、摇摆。
④通过支持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意志和象征意义:通过描述或讨论某事物来更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⑤以小见大:从平凡细微的事物中反映重要主题。
⑥以动写静:通过描写“动”来体现“静”,其静更为明显。
⑦缅怀过去伤害现在,借古讽今:缅怀古代,感伤现实;评论古代的人或事,影射讽刺现实。
⑧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它能极大地丰富形象,拓宽意境,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叙述也好,描写也罢,都是为抒情服务的。王国维先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就体现了这一主张。“学习抒情”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专题。抒情的角度和方法各异,其效果也有所不同,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较早习得的写作方法。但从中考作文的现状来看,很多考生还是不会抒情,有许多无病呻吟、无感而发的文章,读来如隔千里,当然就很难让读者产生亲近感了。
抒情的首要态度是真诚。如何才能让人感觉到你的真诚呢?比较可靠的做法是从自己的生活际遇中寻找素材,以“我”为圆心、以“生活”为半径,尽量说真话、抒真情,展现一个真实而独特的自我。“说真话抒真情”并不是说写作要完全复制生活事件,适当进行艺术加工无可厚非,也很有必要,但叙述最好有生活的原型,不要凭空捏造,除非你的叙述能力能像小说家一样以假乱真。在“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前提下,要让读者感受到你的真诚。饱含情感的写作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中考语文的评卷教师基本上能一眼看穿作者的诚意。所以,平时的练笔和积累很重要,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考场写作时酝酿情感,因为只有“情动”才能“辞发”。
很多教师在备考时要求学生准备不同主题的写作素材和多次打磨的范文,以备考场上思维枯竭时直接化用或套用。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也许能帮助考生获得一个不错的基础分或侥幸得到高分,但绝不是提升考场作文的最佳路径,有时还存在生搬硬套的风险。比如深圳市某次初三适应性考试作文题是《这堂课,有我,有______》,遇到这样的考题,学生预先准备的素材很可能会全部失效。因此,教师在指导备考时,还是要回到思维训练和情感训练,在考场写作前,一定要有一个素材搜索和情感酝酿的过程,适当列一点提纲,动笔写作时才能文思泉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