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备考冲刺策略

| 徐球

2024语文中考备考冲刺策略新鲜出炉,中考备考的冲刺阶段要更加注意效率,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语文中考备考冲刺策略(最新版),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语文中考备考冲刺策略

2024语文中考备考冲刺策略(最新版)

复习重点

1、古诗文的识记、理解和阅读。

2、重点词语的识记和理解。

3、现代文的阅读和理解。

4、写作训练。

具体措施

1、全体参与,分层达标

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复习时既要把目光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也要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尽量让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清楚意识到自己复习中的弱势环节,一步步进行训练完善,争取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逐步得到改善与提高。

2、理清头绪,突出重点

针对中考试题基础性强的特点,对于新课程标准和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篇目,在复习时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会有更佳的效果。阅读理解特别是课外阅读理解文章与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在复习中应加强指导。比如在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作文训练要做到每周至少一篇,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和训练。

具体做法是:

(1)重点字词,先带领学生一起梳理,然后采用听写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学生训练。

(2)文言文复习先让学生明确哪些课文是重点篇目,然后做重点指导,指导完毕后侧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争取大多数人过关。

(3)古诗词,侧重于让学生背诵和默写,训练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连续性默写,二是理解性默写,三是运用性默写。复习完一册就利用课堂和早读时间让学生背或默写,背,要尽量做倒背如流。

(4)作文训练,每周至少讲练一次,

(5)名著导读的讲练,主要依据《考纲》中指定的篇目,以问带讲。

复习步骤

(一)、三月至四月中旬复习古诗文及文言文部分,并配套完成大决战相关练习题。每堂课前可抽出五分钟进行抽签背诵;默写练习;文言文复习先归纳书中的内容:按文言常识、重点实词、重点句子理解、文章主旨、主要写法等归纳总结。其间每周完成一篇专题作文及讲评。(周五写,周一评)

第一周复习七年级古诗《论语》、《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雨寄北》、《泊秦淮》、《浣溪沙》、《桃花源记》、《陋室铭》。

语文积累及运用

1、强化字词的训练。逐册筛选出课本中“词语积累”里面的重点字词、课文注释里的重点字词(常用而又易读、写、用错的),按音形义出题,在自习课和课外当作业完成,然后抽时间纠错,再进行检测和订正。

2、强化课文背默。课本和课标里规定背诵的现代文、古诗文,要再一次熟记并理解其含义,能够默写名句,不写错别字,可用早读和课余时间进行复习。出一些检测题进行测试,对多数学生易错的地方,再进行强化训练,力争做到默写不丢分。

3、强化词语运用和句子衔接的训练。可用2节课左右的时间结合典型题分类讲解,结合具体语境教授做该题型的技巧。然后用大量分类练习的方式来达到掌握方法、灵活运用的目的。

4、强化病句修改的训练。用2节课时间,讲解常见的病句类型及题型,再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以提高识别病句的能力,尤其要重视修改语段里的多个病句的综合性练习,要求规范使用修改语段里的多个病句的综合性练习。

5、综合性学习的考查几乎涉及了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特别强调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但它也是有规律可循、有“法”可依的。

首先,可让学生复习完6册书的主要活动内容,并对重点资料进行整理记忆。其次,再把6册书中所列举的名著知识及介绍复习一遍,然后拓展一些课外知识。第三,可做一些近年来的中考试题,以便熟悉题型及答题技巧。

语文中考复习提高迁移知识能力

中考文言文的分值占有16分,对考生而言,此乃“兵家必争之地”。中考文言文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考查内容既有释词、译句,也有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概括文章的中心、把握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或性格特点、感悟文章的启示意义等。如此众多的考查内容,要有一定的复习时间加以保证,因此,我们在时间的安排上有所提前,一开学,我们就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进行复习,文言文复习并非靠突击、凭强记就能“大功告成”的。

它应有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我们强调学生平时要勤阅读,重视默写,多让学生译句子,使之娴熟于心。关于课外文言文复习,只要让学生平时认真学好课内文言文,课外文言文也就迎刃而解了,因为课外的文言文考查大多选取与初三学生认知水平接近的文章,且考查的词句在课内文言文中很多是出现过的,考查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当然在复习中,我们也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课外文言短文,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语文中考作文备考注意

1、指导学生多收集和整理作文素材。在最后阶段要让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并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在写作中,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善于联想,张扬个性。让文章体现出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

2、在复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历年的答卷中都存在着一些考生不认真看原文,不能认真审题的毛病。平时做阅读练习,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抓准题眼、抓住关键词句,再作答。另外,书写也应重视,若平时书写潦草,则会在积累中出现错别字,在写作中丢掉书写分。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若平时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的习惯,考试时也就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

语文中考复习探寻规律提升能力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的重头戏,要加大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力度。

现代文阅读的普遍问题是:误读文本,浅读文本,曲解文意。我们要做到真读文本,尊重文本,读懂文本。这是提升阅读能力与成绩的重要途径。

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还要探寻考点及应考策略。

语文中考复习诗歌答题

解决诗歌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1.抓住中心内容

[方法指南]

(1)看题材。

主题往往决定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如:送别诗,吟诵诗,如何互相提醒,互相歌颂;史诗和怀古诗多写古代的人或事,或缅怀先贤,或倾吐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哀叹往事的沉浮;边塞诗或描写边塞壮丽的景色,或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

(2)把握题目。

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对诗歌内容的高度概括。

(3)分析词义。

因为诗歌是用文言文写的,所以一定要调动文言文和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一步步揣摩关键词的含义,扫清诗歌中的阅读障碍,千万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法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

(4)联合背景。

有些诗歌仅仅从字面上理解,并不能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依靠背景的分析了。

2.句子理解和欣赏

[方法指南]

(1)描述画面。

描写画面时,要正确理解诗词,把握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歌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

(2)体验意境。

结合该诗的意象,可以理解诗人所画的景物与所表达的感情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概括诗歌意境的常用词有:清新明亮、萧瑟苍凉、寂寞荒芜、宁静美好、气势磅礴等等。

(3)把握情绪。体验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观点或愿望。

(4)领悟哲学。品味诗词,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把握语言风格。

①清新自然,清晰易懂。代表:山水田园诗人。

②平实简单:选择确切的词语直接描述,不加修饰。代表人物:陶渊明。

③华丽典雅:丰富的文字,绚丽的色彩,奇幻的想象。代表人物:李白、李贺。

④形象生动:诗画兼备,生动多彩。代表人物:王伟。

⑤含蓄隽永:意在不合逻辑,曲折。代表人物:李商隐、晏殊。

⑥粗犷豪迈:意境壮阔,积极向上。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⑦慷慨悲壮:指边塞诗。代表人物:高适、岑参。

⑧抑郁失意:内容广泛深刻,题材严肃,感情深厚。代表人物:杜甫。

3.使用单词并阐述单词的含义。

[方法指南]

(1)注意韵文中的动词。答题时,不要孤立地谈词(词),而要放在一个句子中,用全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回答步骤:

①这个字(词)是什么意思,或者指出这个字(词)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②词(词)所反映的事物的情况(把词放到原句中描述);

③指出字(词)烘托了什么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2)修辞效果的欣赏。先看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再具体分析表达了什么情绪或者营造了什么意境。特别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回答问题时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要放在一个句子中,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4.体会作者的感受

[方法指南]

(1)结合背景。这里的背景是指诗歌所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生活经历。

比如李白的《难于上青天》,写的是他试图施展济世之志,却遭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表现了内心的悲哀。

(2)分析诗意的眼睛。诗眼是解读诗歌主题的一把钥匙。读诗,如果能把握住诗的眼光,就很容易理解诗人的情感。

例如,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一词,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思乡和孤独之情。

(3)解读意象。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上。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上春行》“几只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通过描写莺燕的活动,表达了初春的喜悦。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亮:思念人,想家。

菊花:隐逸孤傲。

梅:高捷。

连:超凡脱俗。

兰:贵族与隐士。

宋:坚贞不屈。

竹子:诚实谦虚。

吴彤:悲伤和悲伤。

杜鹃花:荒凉,悲伤,想家。

鹧鸪:告别悲伤。

寒蝉:乡愁,离愁。

红岩:想家想亲人,旅行难过。

刘:告别与怀念。

鹅:想家。

夕阳: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兰(柱)干:思念,孤独,离愁。

(4)运用典故。引用是利用古书中的奇闻、轶事、寓言、传奇人物或诗句,来对比过去与现在,通过过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苏轼《江城子密州打猎》中的“云上持节,当寄凤堂”,尚维就是一个自我比喻,表达了自己想要被重用的愿望。


106371